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互联网银行概说 | 第9-13页 |
2.1 互联网银行的界定 | 第9-10页 |
2.1.1 互联网银行的定义 | 第9页 |
2.1.2 互联网银行相关概念比较 | 第9-10页 |
2.2 互联网银行的基本特征 | 第10-12页 |
2.2.1 不设实体网点纯网络化运营 | 第10-11页 |
2.2.2 取消面签开户变远程性操作 | 第11页 |
2.2.3 放弃抵押担保用大数据征信 | 第11-12页 |
2.3 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3 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3-18页 |
3.1 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 第13-16页 |
3.1.1 现有监管不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银行 | 第13页 |
3.1.2 互联网银行风险新特征 | 第13-16页 |
3.2 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可行性 | 第16-18页 |
3.2.1 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仍适用于互联网银行 | 第16页 |
3.2.2 我国已出台部分针对银行网络化的政策和法规 | 第16-17页 |
3.2.3 国外成熟的互联网银行监管经验可供借鉴 | 第17-18页 |
4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和不足 | 第18-21页 |
4.1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 | 第18-19页 |
4.2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的不足 | 第19-21页 |
4.2.1 现有监管体系和原则不适应 | 第19页 |
4.2.2 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健全 | 第19-20页 |
4.2.3 缺少专门性监管制度 | 第20页 |
4.2.4 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 | 第20-21页 |
5 国外互联网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 第21-25页 |
5.1 国外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概览 | 第21-23页 |
5.1.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第21-22页 |
5.1.2 美国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第22-23页 |
5.1.3 英国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第23页 |
5.2 境外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5页 |
5.2.1 注重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 第24页 |
5.2.2 注重市场准入和风险监管 | 第24页 |
5.2.3 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24-25页 |
6 完善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考 | 第25-34页 |
6.1 明确监管部门和原则 | 第25-26页 |
6.1.1 确立银监会主导下的协同监管 | 第25页 |
6.1.2 互联网银行的监管原则 | 第25-26页 |
6.2 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26-28页 |
6.2.1 市场准入机制 | 第26-28页 |
6.2.2 市场退出机制 | 第28页 |
6.3 加强针对性监管 | 第28-32页 |
6.3.1 加强个人征信系统监管 | 第29-30页 |
6.3.2 加强远程开户监管 | 第30-31页 |
6.3.3 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 | 第31页 |
6.3.4 加强动态监管体系建设 | 第31-32页 |
6.4 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 第32-34页 |
6.4.1 加强银行提示义务 | 第32页 |
6.4.2 注重客户隐私保护 | 第32-33页 |
6.4.3 重视责任承担和维权保障 | 第33-34页 |
7 结语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