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9页 |
1.1 血吸虫及血吸虫疫苗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2 先天免疫及先天免疫细胞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 HSP70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研究概况 | 第16页 |
1.4 巨噬细胞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概述 | 第16-17页 |
1.5 树突状细胞(DC)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概述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诱导小鼠RAW264.7细胞极化的研究 | 第19-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9页 |
2.1.2 实验细胞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RAW264.7巨噬细胞系的传代培养及体外刺激 | 第20页 |
2.2.2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检测 | 第20页 |
2.2.3 精氨酸酶(ArginaseⅠ)活性检测 | 第20页 |
2.2.4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膜蛋白CD206、CD16/32和膜内蛋白iNOS的表达 | 第20页 |
2.2.5 总RNA的抽提及RT-PCR | 第20-2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1-24页 |
2.3.1 SjHSP70蛋白对巨噬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2 巨噬细胞精氨酸酶(ArginaseⅠ)活性的变化 | 第22页 |
2.3.3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膜蛋白CD206、CD16/32和膜内蛋白iNOS的表达 | 第22-23页 |
2.3.4 巨噬细胞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 | 第23-24页 |
2.4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SjHSP70诱导致敏小鼠淋巴细胞反应的研究 | 第26-3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6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3.2.1 致敏小鼠脾脏混合淋巴细胞的制备 | 第26-27页 |
3.2.2 MTT法检测SjHSP70蛋白致敏小鼠脾脏混合淋巴细胞增殖 | 第27页 |
3.2.3 FCM检测SjHSP70蛋白致敏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 | 第27页 |
3.2.4 FCM进行混合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检测 | 第27-28页 |
3.2.5 RT-PCR检测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表达 | 第28页 |
3.2.6 SjHSP70致敏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2d后脾脏淋巴细胞亚群 | 第2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8-32页 |
3.3.1 SjHSP70蛋白促进脾脏混合淋巴细胞增殖 | 第28-29页 |
3.3.2 SjHSP70蛋白致敏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 第29-30页 |
3.3.3 混合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检测 | 第30页 |
3.3.4 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 | 第30-31页 |
3.3.5 致敏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 42d后脾脏淋巴细胞亚群 | 第31-32页 |
3.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SjHSP70活化DC的TLRs信号途径鉴定 | 第34-4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4.1.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4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4.1.3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 第34-3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4.2.1 骨髓树突状细胞培养及分选 | 第35页 |
4.2.2 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形态 | 第35-36页 |
4.2.3 FCM检测TLR2和TLR4的表达 | 第36页 |
4.2.4 RT-PCR检测DC上细胞因子mRNA相对表达 | 第36-3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7-41页 |
4.3.1 扫描电镜(SEM)观察DC细胞形态 | 第37-38页 |
4.3.2 FCM检测TLR2和TLR4表达结果 | 第38-39页 |
4.3.3 RT-PCR检测DC上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情况 | 第39-40页 |
4.3.4 IкBα在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 | 第40-41页 |
4.4 讨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