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2.1 港口及集卡车物流运输服务概述 | 第20-21页 |
2.1.1 港口 | 第20页 |
2.1.2 集卡车物流 | 第20-21页 |
2.1.3 物流运输服务 | 第21页 |
2.2 集卡车物流信息化概述 | 第21-22页 |
2.2.1 物流信息化 | 第21-22页 |
2.2.2 集卡车物流信息化 | 第22页 |
2.3 移动互联网与物流信息平台概述 | 第22-23页 |
2.3.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与应用 | 第22-23页 |
2.3.2 物流信息平台概念与应用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黄骅港集卡车物流运输服务现状 | 第24-31页 |
3.1 集卡车司机现状分析 | 第24-25页 |
3.1.1 自有集卡车司机现状 | 第24页 |
3.1.2 雇佣集卡车司机现状 | 第24-25页 |
3.2 服务货主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3.2.1 传统运输服务的货主现状 | 第25页 |
3.2.2 全程供应链服务的货主现状 | 第25-26页 |
3.3 服务腹地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3.3.1 腹地运费现状 | 第26-27页 |
3.3.2 腹地货源现状 | 第27-28页 |
3.4 服务关联行业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黄骅港集卡车物流运输服务问题调查分析 | 第31-48页 |
4.1 司机端调查数据统计 | 第31-38页 |
4.1.1 样本及发放 | 第31页 |
4.1.2 样本分析 | 第31-38页 |
4.2 货主端调查数据统计 | 第38-40页 |
4.2.1 样本及发放 | 第38-39页 |
4.2.2 样本分析 | 第39-40页 |
4.3 黄骅港集卡车物流运输服务存在问题 | 第40-44页 |
4.3.1 服务调度不科学 | 第40-41页 |
4.3.2 服务跟踪不到位 | 第41-42页 |
4.3.3 服务安全无保障 | 第42-43页 |
4.3.4 服务互评不健全 | 第43页 |
4.3.5 信息管理不完善 | 第43-44页 |
4.4 黄骅港集卡车物流运输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4.4.1 调度形式过于落后 | 第44页 |
4.4.2 缺乏配套的服务体制 | 第44-45页 |
4.4.3 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 | 第45-46页 |
4.4.4 服务信息传递不畅 | 第46页 |
4.4.5 缺乏服务共享机制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黄骅港集卡车物流运输服务对策 | 第48-57页 |
5.1 建立黄骅港集卡车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 | 第48-53页 |
5.1.1 黄骅港集卡车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指导思路 | 第48-49页 |
5.1.2 黄骅港集卡车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构建思路 | 第49-50页 |
5.1.3 黄骅港集卡车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具体功能 | 第50-53页 |
5.2 加强法制体系建设 | 第53-54页 |
5.3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 第54页 |
5.4 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 第54-55页 |
5.5 加强投入保障支持 | 第55-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黄骅港集卡车辆运营调查问卷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