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背景 | 第7-8页 |
1.1.1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现状 | 第7页 |
1.1.2 落后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方法与统计指标 | 第7-8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质量指数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9-11页 |
1.3.1 指数的沿革 | 第9页 |
1.3.2 国外对质量指数的研究和应用 | 第9-10页 |
1.3.3 我国对质量指数的研究和应用 | 第10页 |
1.3.4 国内在建筑工程质量指数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0页 |
1.3.5 各国(地区)政府部门对工程质量量化评价情况 | 第10-11页 |
1.4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第11-13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指数理论及质量指数应用探讨 | 第13-26页 |
2.1 指数的概念与意义 | 第13页 |
2.2 指数分类及其编制基本方法 | 第13-17页 |
2.3 指数编制范例 | 第17-21页 |
2.3.1 质量竞争力指数 | 第17-18页 |
2.3.2 顾客满意度指数 | 第18-19页 |
2.3.3 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 第19-21页 |
2.3.4 生活质量指数 | 第21页 |
2.4 综合讨论 | 第21-26页 |
2.4.1 指标与权重 | 第22页 |
2.4.2 广义质量指数的特点 | 第22-24页 |
2.4.3 指数的检验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建筑工程质量指数系统的建立 | 第26-38页 |
3.1 建筑工程质量指数及评价概述 | 第26-31页 |
3.1.1 质量与建筑工程质量 | 第26页 |
3.1.2 我国工程质量评价内容研究 | 第26-27页 |
3.1.3 对已有的建筑工程质量指数系统的分析 | 第27-29页 |
3.1.4 建筑工程质量指数与工程质量评价的关系 | 第29-30页 |
3.1.5 建筑工程质量指数与房地产顾客满意度指数的理论对比 | 第30-31页 |
3.2 建筑工程质量指数建立的依据 | 第31-32页 |
3.2.1 政府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质量 | 第31页 |
3.2.2 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理的区别 | 第31-32页 |
3.3 建筑工程质量指数的作用 | 第32-33页 |
3.3.1 预见与服务作用 | 第32-33页 |
3.3.2 导向作用 | 第33页 |
3.4 建筑工程质量指数系统 | 第33-34页 |
3.4.1 分类工程的质量指数 | 第33页 |
3.4.2 分行业工程的质量指数 | 第33-34页 |
3.4.3 行为指数与实体指数 | 第34页 |
3.5 评价指标与体系框架 | 第34-36页 |
3.5.1 系统框架 | 第34页 |
3.5.2 项目评价值计算 | 第34-36页 |
3.6 分级指数及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36-38页 |
3.6.1 分类工程的质量指数 | 第36页 |
3.6.2 分行业的质量指数 | 第36页 |
3.6.3 行为指数与实体指数 | 第36-37页 |
3.6.4 综合指数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建筑工程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的具体确立 | 第38-45页 |
4.1 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 第38页 |
4.1.1 系统性与综合性原则 | 第38页 |
4.1.2 动态发展原则 | 第38页 |
4.1.3 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原则 | 第38页 |
4.2 指标选择与监督方式 | 第38-39页 |
4.3 施工主体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3页 |
4.3.1 施工主体行为质量指标 | 第39-40页 |
4.3.2 施工主体实体质量指标 | 第40-43页 |
4.4 指标评分等级 | 第43-44页 |
4.4.1 日常检查类指标 | 第43页 |
4.4.2 行为类指标 | 第43页 |
4.4.3 验收类指标 | 第43-44页 |
4.5 指标得分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45-5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5页 |
5.2 A 大厦建设项目施工主体土建实体质量的测算框架 | 第45-46页 |
5.3 A 大厦建设项目检查项目打分表 | 第46-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