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沥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主题背景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沥再生的再生机理和指标要求 | 第16-30页 |
2.1 沥青的老化 | 第16-21页 |
2.1.1 沥青的组成 | 第16-17页 |
2.1.2 沥青老化的原因 | 第17页 |
2.1.3 沥青老化的过程 | 第17-18页 |
2.1.4 沥青老化的特征 | 第18-21页 |
2.1.5 影响沥青老化的因素 | 第21页 |
2.2 沥青再生机理 | 第21-23页 |
2.2.1 组分调节理论 | 第22页 |
2.2.2 相溶性理论 | 第22-23页 |
2.3 沥青再生剂 | 第23-26页 |
2.3.1 沥青再生剂的分类 | 第23-24页 |
2.3.2 沥再生剂的组分 | 第24-25页 |
2.3.3 沥再生剂的特点 | 第25-26页 |
2.4 沥青再生剂的技术指标 | 第26-28页 |
2.4.1 沥青再生剂的作用 | 第26页 |
2.4.2 沥青再生剂的技术要求 | 第26-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沥再生的再生性能试验研究 | 第30-49页 |
3.1 沥再生的室内试验内容和目的 | 第30-33页 |
3.1.1 室内试验内容 | 第30-31页 |
3.1.2 试验内容说明 | 第31-33页 |
3.2 沥再生的室内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33-49页 |
3.2.1 室内试验的结果 | 第33-47页 |
3.2.2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的结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沥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工程应用 | 第49-56页 |
4.1 试验路的工程概况 | 第49-50页 |
4.2 沥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施工工艺 | 第50-56页 |
4.2.1 确定试验路段沥再生的用量 | 第50-51页 |
4.2.2 沥再生路面的施工 | 第51-53页 |
4.2.3 沥再生路面施工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 第53-54页 |
4.2.4 沥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施工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沥再生试验路的检测 | 第56-71页 |
5.1 昆玉高速公路沥再生试验路的检测情况 | 第56-64页 |
5.1.1 沥再生路面的病害恢复情况 | 第56页 |
5.1.2 沥再生路面外观检查 | 第56页 |
5.1.3 沥再生路面构造深度检测 | 第56-58页 |
5.1.4 沥再生路面透水性能检测 | 第58-59页 |
5.1.5 沥再生路面水溢性能检测 | 第59-60页 |
5.1.6 沥再生路面抗滑性能检测 | 第60-61页 |
5.1.7 抗油污性能测试 | 第61页 |
5.1.8 取芯检测 | 第61-63页 |
5.1.9 沥再生试验路检测结果分析和评价 | 第63-64页 |
5.2 云南省其它沥再生试验路的检测情况 | 第64-69页 |
5.2.1 云南省其它沥再生试验路情况简介 | 第64-66页 |
5.2.2 云南省其它沥再生试验路的检测结果 | 第66-69页 |
5.3 沥再生路用性能综合评定分析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沥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71-77页 |
6.1 沥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经济效益 | 第71-75页 |
6.2 沥再生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社会效益 | 第75-77页 |
第七章 沥再生的环保评价 | 第77-81页 |
7.1 沥再生的石化成份分析 | 第77-79页 |
7.1.1 简单蒸馏法 | 第77-78页 |
7.1.2 吹扫捕集汽相色谱法 | 第78页 |
7.1.3 全油汽相色谱分析法 | 第78-79页 |
7.2 沥再生的毒害性分析 | 第79-80页 |
7.3 沥再生的环保评价 | 第80-8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1-83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1页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 第81-83页 |
8.2.1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2页 |
8.2.2 前景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