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流体从生物基质中络合萃取铀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 1.1.1 铀资源概况 | 第11-12页 |
| 1.1.2 含铀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 第12-14页 |
| 1.1.3 含铀废水的常规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 1.1.4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5-17页 |
| 1.2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样品制备和实验仪器 | 第23-31页 |
| 2.1 富铀植物的培养 | 第23-27页 |
| 2.1.1 含铀废水的制备 | 第23页 |
| 2.1.2 富铀植物的初选 | 第23-26页 |
| 2.1.3 富铀植物的扩大培养 | 第26-27页 |
| 2.2 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 | 第27-31页 |
| 2.2.1 实验仪器 | 第27-29页 |
| 2.2.2 实验药品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原理和实验方法 | 第31-43页 |
| 3.1 超临界流体络合萃取的原理 | 第31页 |
| 3.2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 第31-33页 |
| 3.2.1 超临界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31-32页 |
| 3.2.2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 | 第32-33页 |
| 3.3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特点 | 第33-37页 |
| 3.3.1 增强因子 | 第34-35页 |
| 3.3.2 粘度 | 第35-36页 |
| 3.3.3 扩散系数 | 第36-37页 |
| 3.4 铀浓度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 3.5 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方法 | 第38-43页 |
| 3.5.1 实验样品准备 | 第38-39页 |
| 3.5.2 仪器设备准备 | 第39页 |
| 3.5.3 实验工艺流程 | 第39-40页 |
| 3.5.4 仪器操作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7页 |
| 4.1 络合剂的选择 | 第43-45页 |
| 4.2 HNO_3与TBP的比值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45-48页 |
| 4.2.1 实验条件 | 第45-46页 |
| 4.2.3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46-48页 |
| 4.3 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48-51页 |
| 4.3.1 实验条件 | 第48-49页 |
| 4.3.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49-51页 |
| 4.4 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 4.4.1 实验条件 | 第51-52页 |
| 4.4.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52-53页 |
| 4.5 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53-57页 |
| 4.5.1 实验条件 | 第53-54页 |
| 4.5.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54-57页 |
| 第五章 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 第57-65页 |
| 5.1 热力学研究 | 第57-61页 |
| 5.1.1 热力学基本参数 | 第57-58页 |
| 5.1.2 热力学拟合曲线 | 第58-61页 |
| 5.2 动力学研究 | 第61-65页 |
| 5.2.1 多相反应的特征 | 第61页 |
| 5.2.2 化学动力学模型 | 第61-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 6.2 展望 | 第66-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附录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