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综述 | 第18-27页 |
| 2.1 公共危机概述 | 第18-22页 |
| 2.1.1 危机 | 第18-19页 |
| 2.1.2 公共危机 | 第19页 |
| 2.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 2.1.4 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 | 第20-21页 |
| 2.1.5 公共危机的特征 | 第21-22页 |
| 2.2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 第22-24页 |
| 2.2.1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概念 | 第22-23页 |
| 2.2.2 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容 | 第23页 |
| 2.2.3 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原则 | 第23-24页 |
| 2.3 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 第24-25页 |
| 2.4 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 | 第25-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张家口市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 | 第27-36页 |
| 3.1 张家口市公共危机产生原因 | 第27-28页 |
| 3.2 张家口市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成绩 | 第28-31页 |
| 3.3 张家口市公共危机的形势 | 第31-33页 |
| 3.4 张家口市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经验和案例分析 | 第36-48页 |
| 4.1 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分析 | 第36-41页 |
| 4.1.1 美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 第36-37页 |
| 4.1.2 日本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 第37-38页 |
| 4.1.3 俄罗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 第38-39页 |
| 4.1.4 英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 第39-41页 |
| 4.2 国外成功典型案例分析 | 第41-42页 |
| 4.3 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共性分析 | 第42-44页 |
| 4.3.1 提高全民公共危机意识 | 第42页 |
| 4.3.2 组建综合性的危机管理协调系统 | 第42-43页 |
| 4.3.3 重视法制化建设 | 第43页 |
| 4.3.4 提高社会参与应对公共危机水平 | 第43-44页 |
| 4.3.5 注重国际合作 | 第44页 |
| 4.4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 第44-46页 |
| 4.4.1 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 | 第44页 |
| 4.4.2 北京特大暴雨事件 | 第44-45页 |
| 4.4.3 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 | 第45-46页 |
| 4.4.4 昆明火车站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 第4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5章 加强张家口市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 第48-56页 |
| 5.1 公共危机发生前的预防 | 第48-49页 |
| 5.1.1 加强公共危机意识教育 | 第48-49页 |
| 5.1.2 提高处置公共危机事件能力 | 第49页 |
| 5.1.3 加强危机管理的体系建设 | 第49页 |
| 5.2 公共危机过程中的应对 | 第49-52页 |
| 5.2.1 提高信息沟通和共享水平 | 第49-50页 |
| 5.2.2 建立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 | 第50-51页 |
| 5.2.3 加大社会力量的参与 | 第51-52页 |
| 5.3 公共危机发生后的恢复 | 第52-55页 |
| 5.3.1 建立健全善后管理制度 | 第52-53页 |
| 5.3.2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 第53-54页 |
| 5.3.3 强化应对危机的物资管理 | 第54-5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