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

与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相适应的用户侧联合调峰技术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需求侧响应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负荷参与调峰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高载能负荷特性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2 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出力特性第18-24页
    2.1 甘肃新能源发电发展现状第18-19页
    2.2 甘肃河西风电基地出力特性第19-23页
        2.2.1 日出力特性第19页
        2.2.2 月出力特性第19-20页
        2.2.3 季出力特性第20-21页
        2.2.4 出力分布第21-22页
        2.2.5 出力变化率第22-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考虑高载能负荷的电网调峰缺口变化研究第24-36页
    3.1 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后调峰缺口分析第24-25页
        3.1.1 调峰需求评估模型第24页
        3.1.2 调峰能力评估模型第24页
        3.1.3 新能源发电并网调峰缺口量化模型第24-25页
        3.1.4 高载能负荷参与调峰后的调峰效果量化模型第25页
    3.2 大型风电基地接入对电网调峰影响分析第25-28页
        3.2.1 电网调峰需求分析第26页
        3.2.2 常规调峰措施下电网调峰能力分析第26-27页
        3.2.3 常规调峰措施下电网调峰缺口分析第27-28页
    3.3 高载能负荷特性试验与分析第28-32页
        3.3.1 电解铝、碳化硅负荷试验分析第28-31页
        3.3.2 高载能负荷调峰能力计算第31-32页
    3.4 高载能负荷参与调峰效果量化分析第32-34页
        3.4.1 满足电网调峰需求第32页
        3.4.2 增加风电消纳第32页
        3.4.3 提高调峰裕度第32-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4 高载能负荷调节特性分析第36-52页
    4.1 高载能负荷的时间负荷特性模型第36-40页
        4.1.1 可调节负荷模型研究第36-37页
        4.1.2 可中断负荷模型研究第37-38页
        4.1.3 自备电厂可调节模型第38-40页
    4.2 电解铝企业负荷特性第40-42页
        4.2.1 可调节特性分析第40-41页
        4.2.2 可中断特性分析第41-42页
    4.3 铁合金企业负荷特性第42-43页
    4.4 碳化硅企业负荷特性第43-44页
    4.5 变电站母线负荷的综合特性第44-50页
        4.5.1 变电站母线综合负荷可调节特性及模型第44-46页
        4.5.2 负荷构成比例对变电站综合可调节特性的影响第46-48页
        4.5.3 变电站母线可中断特性及模型第48-50页
    4.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5 负荷响应潜力量化模型建立及求解第52-66页
    5.1 考虑高载能负荷的日前机组组合第52-56页
        5.1.1 目标函数第52-53页
        5.1.2 约束条件第53-56页
    5.2 高载能负荷响应潜力量化模型第56-59页
        5.2.1 目标函数第56-57页
        5.2.2 约束条件第57-58页
        5.2.3 日内滚动调节第58-59页
    5.3 算例分析第59-65页
        5.3.1 求解策略第59-61页
        5.3.2 算例参数第61-62页
        5.3.3 算例结果第62-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6 适应间歇式新能源发电的负荷调峰策略研究第66-82页
    6.1 负荷弹性及其对调峰的影响第66-69页
        6.1.1 高载能负荷的时间弹性第66-67页
        6.1.2 高载能负荷的容量弹性第67-68页
        6.1.3 高载能负荷的调峰潜力第68-69页
    6.2 地区高载能负荷调峰能力重构第69-74页
        6.2.1 长时间尺度负荷调峰能力重构第70-73页
        6.2.2 短时间尺度负荷调峰能力重构第73-74页
    6.3 负荷参与调峰策略第74-81页
        6.3.1 负荷在调峰中的作用及参与调峰的方式第74-75页
        6.3.2 负荷在多时间尺度上的调峰方法第75-78页
        6.3.3 切荷曲线法第78-81页
    6.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7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7.1 总结第82页
    7.2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附录A第86-88页
附录B第88-91页
索引第91-9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2-9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快递企业与便利店协作运营下的利益分配研究
下一篇:模型驱动的数据可视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