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内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本文的重点 | 第16页 |
1.4.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关系 | 第17-25页 |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重要性 | 第17-20页 |
2.1.1 心理健康概述 | 第17-18页 |
2.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 第18-20页 |
2.1.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第20页 |
2.2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 | 第20-21页 |
2.2.1 心理资本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1页 |
2.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21-25页 |
2.3.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 第21-24页 |
2.3.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 | 第24-25页 |
第3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 第25-32页 |
3.1 问卷调查研究概况 | 第25页 |
3.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第25-32页 |
3.2.1 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3.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 第26-32页 |
第4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4.1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4.1.1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狭隘 | 第32页 |
4.1.2 教育内容偏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 第32-33页 |
4.1.3 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 第33页 |
4.1.4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存在认知误区 | 第33-34页 |
4.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4.2.1 教育观念上的滞后 | 第34-35页 |
4.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 第35页 |
4.2.3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 第35-36页 |
4.2.4 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缺乏有效性 | 第36-37页 |
第5章 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37-48页 |
5.1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 第37-39页 |
5.1.1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37页 |
5.1.2 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 | 第37-39页 |
5.1.3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 第39页 |
5.2 转变观念 | 第39-41页 |
5.2.1 高校应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 第39-40页 |
5.2.2 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的错误观念 | 第40-41页 |
5.2.3 从“问题教育”到“心理资本的开发” | 第41页 |
5.3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 | 第41-44页 |
5.3.1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机制 | 第41-42页 |
5.3.2 健全师资队伍 | 第42页 |
5.3.3 提高辅导员心理咨询水平 | 第42-43页 |
5.3.4 心理辅导专家指导工作 | 第43页 |
5.3.5 全员参与,全员育人 | 第43-44页 |
5.4 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式 | 第44-45页 |
5.4.1 教师的授课方式 | 第44页 |
5.4.2 学校的管理方式 | 第44-45页 |
5.5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 第45-48页 |
5.5.1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 第45-46页 |
5.5.2 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第46-47页 |
5.5.3 加强督导,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卷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