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11页 |
1.1.2 高层建筑结构主要考虑因素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框—剪结构体系受力特点 | 第13-14页 |
1.2.1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 第13页 |
1.2.2 框—剪结构体系受力特点 | 第13-14页 |
1.3 框架—剪力墙结构优化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4 结构优化发展 | 第15-19页 |
1.4.1 结构优化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1.4.2 框剪结构优化发展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基于位移的框剪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刚度的退化和层间侧移角的量化关系 | 第19页 |
2.2 剪力墙模型试验数据及分析 | 第19-20页 |
2.3 刚度退化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分析计算及设计要点 | 第23-45页 |
3.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点 | 第23-25页 |
3.1.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协同工作 | 第23页 |
3.1.2 框架-剪力墙结构优缺点 | 第23-25页 |
3.2 框架一剪力墙的内力与位移 | 第25-35页 |
3.2.1 基本假定与运算简图 | 第25-27页 |
3.2.2 铰接于水平力下的协同计算 | 第27-32页 |
3.2.3 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的微分方程 | 第32-35页 |
3.3 对刚度的最优特征值的研究 | 第35-42页 |
3.3.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移变形 | 第36-39页 |
3.3.2 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弯矩竖向分布 | 第39-40页 |
3.3.3 剪力墙和框架在水平方向剪力对应的竖向分布分析 | 第40-42页 |
3.3.4 框剪结构体系对应的最佳刚度特征值 | 第42页 |
3.4 楼层的最大层间侧移角和顶点位移 | 第42-43页 |
3.5 位移限值确定结构最佳刚度特征值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抗侧刚度和数量的优化 | 第45-55页 |
4.1 引言 | 第45-47页 |
4.2 剪力墙位置的选择 | 第47-50页 |
4.2.1 基本原则 | 第47-48页 |
4.2.2 剪力墙位置的选择 | 第48页 |
4.2.3 影响抗震墙数量的因素 | 第48-49页 |
4.2.4 剪力墙布置的具体要求 | 第49-50页 |
4.3 在顶点位移限值的基础上推算剪力墙抗侧刚度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50-52页 |
4.3.1 结构振动周期同框剪结构抗侧刚度之间关系 | 第50页 |
4.3.2 约束条件 | 第50页 |
4.3.3 框架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要求 | 第50-52页 |
4.3.4 建立剪力墙抗侧刚度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52页 |
4.4 优化模型的解 | 第52-55页 |
4.4.1 由协同工作的微分方程求结构顶点位移 | 第52-53页 |
4.4.2 由高层规程中的位移限值求剪力墙的抗侧刚度 | 第53页 |
4.4.3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计算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55-71页 |
5.1 MIDAS 软件介绍 | 第55页 |
5.2 工程实例 | 第55-57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55页 |
5.2.2 结构初选方案 | 第55页 |
5.2.3 参数设置 | 第55-57页 |
5.3 剪力墙的优化 | 第57-60页 |
5.3.1 计算框架的横向剪切刚度 | 第57-59页 |
5.3.2 结构最佳刚度特征值 | 第59-60页 |
5.4 对框—剪结构进行优化分析 | 第60-69页 |
5.4.1 三种框剪结构所对应的振动周期 | 第62-63页 |
5.4.2 位移对比 | 第63-67页 |
5.4.3 内力对比 | 第67-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1页 |
6.2 不足与期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