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非法取证证明难问题概述 | 第9-14页 |
一、非法取证的概念 | 第9-11页 |
(一) 非法取证中的“法”的具体层面 | 第9-10页 |
(二) 非法取证的主体 | 第10页 |
(三) 非法取证的所得的证据(非法证据)范围 | 第10-11页 |
二、证明非法取证的价值 | 第11-12页 |
(一) 遏制刑讯逼供有利于保障证据的真实性 | 第11页 |
(二) 遏制刑讯逼供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 第11页 |
(三) 我国关于非法取证证明问题的规定 | 第11-12页 |
三、我国司法实践中非法取证证明难问题现状 | 第12-14页 |
(一) 司法实践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后的实施情况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非法证据证明难的原因分析 | 第14-19页 |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定过于粗疏,缺乏可操作性 | 第14页 |
二、我国司法体制存在缺陷致使审判机关与侦查机关关系微妙 | 第14-15页 |
三、我国刑事诉讼的观念仍然没有转变过来 | 第15-16页 |
四、我国缺乏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及沉默权的规定 | 第16页 |
五、没有赋予讯问时的律师在场权 | 第16-17页 |
六、我国羁押机关和侦查机关的一体化 | 第17页 |
七、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缺失与错误执行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国外和其它地区有关非法取证证明的规定 | 第19-23页 |
一、美国 | 第19-20页 |
二、英国 | 第20-21页 |
(一) 讯问时间、讯问地点的规定 | 第20页 |
(二) 沉默权 | 第20页 |
(三) 律师在场权、获得律师帮助权与会见权 | 第20-21页 |
三、日本 | 第21-22页 |
(一) 沉默权 | 第21页 |
(二) 刑事程序内的对策 | 第21页 |
(三) 非法证据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 第21-22页 |
四、德国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我国非法取证证明制度的完善 | 第23-35页 |
一、扭转观念,注重程序正义 | 第23-24页 |
二、大胆进行司法改革,微调审判机关与侦查机关之间的关系 | 第24-25页 |
三、细化非法证据的证明责任分担以及证明标准 | 第25-26页 |
(一) 关于被告人供述 | 第25-26页 |
(二) 关于非法物证与书证 | 第26页 |
四、赋予讯问时律师在场权 | 第26-28页 |
五、实行侦羁分离制度 | 第28-30页 |
六、沉默权 | 第30-32页 |
(一) 沉默权的内容 | 第30-31页 |
(二) 沉默权的主体 | 第31页 |
(三) 沉默权保护的证据范围 | 第31页 |
(四) 对沉默权的限制 | 第31-32页 |
七、规定合理的讯问时间与讯问地点 | 第32-33页 |
八、建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