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C的汽车后视镜曲率半径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序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当代后视镜的优缺点分析 | 第14-15页 |
1.2.2 当代后视镜视野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曲率半径检测的方法 | 第18-25页 |
2.1 后视镜的分类 | 第18-20页 |
2.1.1 按形状分 | 第18-19页 |
2.1.2 按作用分 | 第19-20页 |
2.2 后视镜安装的基本要求 | 第20-23页 |
2.2.1 后视镜的数量要求 | 第20-21页 |
2.2.2 后视镜的尺寸要求 | 第21-22页 |
2.2.3 后视镜的视野要求 | 第22-23页 |
2.3 后视镜检测基本方法 | 第23-24页 |
2.3.1 后视镜的曲率半径 | 第23页 |
2.3.2 后视镜曲率半径的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 第25-37页 |
3.1 硬件整体设计 | 第25-27页 |
3.1.1 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6页 |
3.1.2 硬件系统的设计框图 | 第26-27页 |
3.2 芯片的选取 | 第27页 |
3.3 人机交互设计 | 第27-33页 |
3.3.1 显示屏 | 第27-29页 |
3.3.2 打印机 | 第29-32页 |
3.3.3 矩阵键盘 | 第32-33页 |
3.4 外部通信设计 | 第33-36页 |
3.4.1 串口通信 | 第33-34页 |
3.4.2 并口通信 | 第34页 |
3.4.3 步进电机驱动器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37-48页 |
4.1 后视镜检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37-40页 |
4.1.1 软件设计语言的确定 | 第37-38页 |
4.1.2 软件设计思想 | 第38页 |
4.1.3 MPLAB 集成开发环境(IDE) | 第38-40页 |
4.2 后视镜检测系统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第40-42页 |
4.2.1 后视镜系统主程序 | 第40-41页 |
4.2.2 后视镜系统初始化程序 | 第41页 |
4.2.3 后视镜系统延时子程序 | 第41-42页 |
4.3 后视镜检测系统交互模块设计 | 第42-44页 |
4.3.1 后视镜系统键盘子程序 | 第42-43页 |
4.3.2 后视镜系统显示屏子程序 | 第43-44页 |
4.4 后视镜检测系统通信模块设计 | 第44-47页 |
4.4.1 后视镜系统串口通信子程序 | 第44-46页 |
4.4.2 后视镜检测系统电机控制子程序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测试结果和误差分析 | 第48-53页 |
5.1 测试设计和结果 | 第48-51页 |
5.1.1 界面测试 | 第48-49页 |
5.1.2 功能测试 | 第49-50页 |
5.1.3 稳定性测试 | 第50-51页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2.1 界面测试分析 | 第51页 |
5.2.2 功能测试分析 | 第51-52页 |
5.2.3 稳定性测试分析 | 第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