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1.1.1 评价 | 第12页 |
1.1.2 体系 | 第12页 |
1.1.3 评价指标 | 第12页 |
1.1.4 权重 | 第12页 |
1.1.5 校园足球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1.2.1 有关评价体系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2 构建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2.3 我国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2.4 有关基层教练员和学校足球课的评价研究 | 第19-21页 |
1.2.5 我国初级中学校园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2.2.2 调查法 | 第24页 |
2.2.3 特尔斐法 | 第24页 |
2.2.4 层次分析法 | 第24页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24-25页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25-26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68页 |
3.1 初级中学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3.1.1 评价理论 | 第26页 |
3.1.2 目标设置理论和目标分类理论 | 第26-27页 |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3.1.4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要求 | 第28页 |
3.2 评价的指导思想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8-31页 |
3.2.1 指导思想 | 第28-29页 |
3.2.2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29-31页 |
3.3 初级中学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1-43页 |
3.3.1 初步确立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3.3.2 特尔斐法的准备工作 | 第32-34页 |
3.3.3 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3.4 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3.4 评价主体与对象的确定 | 第43-45页 |
3.4.1 评价主体的选择 | 第43-44页 |
3.4.2 评价对象的确定 | 第44-45页 |
3.5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量表的制定 | 第45-58页 |
3.5.1 层析分析法简介 | 第45页 |
3.5.2 层析分析法的选择 | 第45页 |
3.5.3 初级中学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模块化 | 第45-46页 |
3.5.4 构造判断矩阵方法及计算指标权重的步骤 | 第46-47页 |
3.5.5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分析 | 第47-53页 |
3.5.6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分析 | 第53-57页 |
3.5.7 初级中学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量表的制定 | 第57-58页 |
3.6 初级中学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实施 | 第58-59页 |
3.6.1 评价准备阶段 | 第58页 |
3.6.2 评价实施阶段 | 第58-59页 |
3.6.3 评价总结阶段 | 第59页 |
3.6.4 评价的沟通与反馈阶段 | 第59页 |
3.7 初级中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评价——以石家庄市为例 | 第59-68页 |
3.7.1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 第59-61页 |
3.7.2 石家庄市校园足球实施现状 | 第61-65页 |
3.7.3 初级中学校园足球评价量表的试运行 | 第65-66页 |
3.7.4 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