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道路交通流数据质量评价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2.1 交通流数据质量定义综述 | 第15-16页 |
2.1.1 数据质量的发展 | 第15页 |
2.1.2 数据质量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3 如何衡量数据质量 | 第16页 |
2.2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2.1 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 第17-19页 |
2.2.2 交通流数据质量评价 | 第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道路交通流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 | 第20-28页 |
3.1 交通流数据采集技术 | 第20-23页 |
3.1.1 浮动车采集技术 | 第20-21页 |
3.1.2 微波采集技术 | 第21-22页 |
3.1.3 视频采集技术 | 第22页 |
3.1.4 速度对比 | 第22-23页 |
3.2 交通流数据质量控制 | 第23-25页 |
3.2.1 故障数据判别 | 第24页 |
3.2.2 故障数据修正 | 第24-25页 |
3.3 多源交通流数据融合技术 | 第25-27页 |
3.3.1 基于数值优化的融合方法 | 第25-26页 |
3.3.2 本文融合模型设计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 | 第28-48页 |
4.1 道路交通流数据评价体系 | 第28-34页 |
4.1.1 建立评价体系 | 第28-29页 |
4.1.2 选取评价指标 | 第29-32页 |
4.1.3 评价全流程图 | 第32-34页 |
4.2 修正的BUCKLEY模型 | 第34-36页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第36-47页 |
4.3.1 应用流程 | 第36-41页 |
4.3.2 本文计算 | 第41-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案例分析——以北京市二环路为例 | 第48-64页 |
5.1 微观案例分析 | 第48-53页 |
5.1.1 案例概述 | 第48页 |
5.1.2 原始数据质量评价 | 第48-51页 |
5.1.3 质量控制后数据质量评价 | 第51页 |
5.1.4 数据融合后质量评价 | 第51-53页 |
5.1.5 小结 | 第53页 |
5.2 宏观案例分析 | 第53-63页 |
5.2.1 案例概述 | 第53页 |
5.2.2 原始数据质量评价 | 第53-61页 |
5.2.3 质量控制后数据质量评价 | 第61-62页 |
5.2.4 数据融合后质量评价 | 第62页 |
5.2.5 小结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A | 第71-72页 |
附录B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