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缺陷及其修订建议—国际与区际比较的视角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从法治环境发展看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必要性第7-8页
一、简述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存在的问题第8-11页
二、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噪声立法状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11-30页
 (一) 立法目的第11-16页
  1. 美国第11页
  2. 欧盟第11-13页
  3. 加拿大第13-14页
  4. 德国第14页
  5. 日本第14页
  6. 我国港澳台地区第14-16页
 (二) 基本原则第16-17页
 (三) 管理体制第17-22页
  1. 美国第17-18页
  2. 欧盟第18-19页
  3. 加拿大第19-20页
  4. 德国第20页
  5. 日本第20-21页
  6. 我国台湾地区第21-22页
 (四) 法律制度第22-24页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22页
  2. 设置噪声排放标准第22-23页
  3. 噪声排放申报及许可制度第23页
  4. 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第23-24页
 (五) 法律机制第24-27页
  1. 公众参与机制第24-25页
  2. 利益激励机制第25页
  3. 信息公开机制第25-26页
  4. 宣传教育机制第26页
  5. 鼓励技术研发的机制第26-27页
 (六) 法律责任第27-30页
  1. 民事责任第27页
  2. 行政责任第27-28页
  3. 刑事责任第28-30页
三、对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建议第30-40页
 (一) 对立法目的的修订建议第30页
 (二) 对基本原则的修订建议第30-31页
 (三) 对管理体制的修订建议第31-32页
  1.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层面第31-32页
  2. 在不同部门分工管理的层面第32页
 (四) 对法律制度的修订建议第32-36页
  1. 标准制度第32-33页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33-34页
  3. 排污许可制度第34页
  4. 排污收费制度第34-35页
  5. 监测制度第35页
  6. 限期治理制度第35-36页
 (五) 对法律机制的修订建议第36-38页
  1. 激励机制第36-37页
  2. 公众参与机制第37-38页
  3. 信息公开机制第38页
 (六) 对法律责任的修订建议第38-40页
四、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限批制度的行政法分析
下一篇:论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