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8-2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3-50页 |
1.1 森林水文效益研究 | 第23-30页 |
1.1.1 森林水文学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1.2 凋落物水文效益 | 第26页 |
1.1.3 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 第26-30页 |
1.2 土壤抗冲性研究 | 第30-36页 |
1.2.1 土壤抗冲性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2.2 土壤抗冲性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2.3 土壤抗冲性评价方式 | 第32-33页 |
1.2.4 土壤抗冲性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1.3 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36-44页 |
1.3.1 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及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1.3.2 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 第38-42页 |
1.3.3 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1.4 森林土壤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 第44-50页 |
1.4.1 土壤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5-47页 |
1.4.2 土壤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7-5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 第50-62页 |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50-51页 |
2.2 研究区主要生态问题 | 第51-54页 |
2.3 研究样地的选取与设置 | 第54-59页 |
2.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59-61页 |
2.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9页 |
2.4.2 技术路线 | 第59-61页 |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1-62页 |
第三章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水分及物理特性研究 | 第62-85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62-65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62-63页 |
3.1.2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测定 | 第63页 |
3.1.3 土壤抗冲性指数测定 | 第63-64页 |
3.1.4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第64-6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9页 |
3.2.1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下凋落物持水特性 | 第65-68页 |
3.2.2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抗冲特性 | 第68-70页 |
3.2.3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容重与孔隙状况 | 第70-73页 |
3.2.4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持水特性 | 第73-75页 |
3.2.5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渗透特性 | 第75-77页 |
3.2.6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下凋落物持水特性对土壤抗冲性、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3.2.7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3.3 讨论 | 第79-85页 |
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养分特性研究 | 第85-103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86页 |
4.1.1 土壤有机碳测定方法 | 第86页 |
4.1.2 土壤全N及水解N测定方法 | 第86页 |
4.1.3 土壤全P和有效P测定方法 | 第86页 |
4.1.4 土壤全K和速效K测定方法 | 第86页 |
4.1.5 土壤C/N大小测定方法 | 第86页 |
4.1.6 土壤pH值测定方法 | 第86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86-99页 |
4.2.1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 第87-89页 |
4.2.2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全N、水解N含量及C:N特征 | 第89-92页 |
4.2.3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全P、有效P含量特征 | 第92-95页 |
4.2.4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全K、速效K含量特征 | 第95-97页 |
4.2.5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pH变化特征 | 第97-98页 |
4.2.6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98-99页 |
4.3 讨论 | 第99-103页 |
第五章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物活性研究 | 第103-131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104-107页 |
5.1.1 植被多样性调查 | 第104-105页 |
5.1.2 微生物活性测定 | 第105-106页 |
5.1.3 不同林分模式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106-107页 |
5.1.4 不同类型细根生物量测定 | 第10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27页 |
5.2.1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植被物种多样性特征 | 第107-113页 |
5.2.2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 | 第113-118页 |
5.2.3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酶活性特征 | 第118-122页 |
5.2.4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植被根系生物量特征 | 第122-125页 |
5.2.5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物活性相关性 | 第125-127页 |
5.3 讨论 | 第127-131页 |
第六章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 第131-166页 |
6.1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性质间相关性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131-143页 |
6.1.1 研究方法 | 第133-134页 |
6.1.2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环境因子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6.1.3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环境因子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6.1.4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环境因子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6.1.5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相关性分析 | 第139-140页 |
6.1.6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物理性质与生物活性相关性分析 | 第140-142页 |
6.1.7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化学性质与生物活性相关性分析 | 第142-143页 |
6.2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 第143-163页 |
6.2.1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 | 第144-145页 |
6.2.2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态效益单因素评价模型 | 第145-150页 |
6.2.3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 第150-160页 |
6.2.4 不同土地利用/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 第160-163页 |
6.3 讨论 | 第163-1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6-171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6-169页 |
7.2 研究创新性分析 | 第169-170页 |
7.3 主要研究展望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完成情况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