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 小麦叶的形态和功能 | 第10-12页 |
2 植物叶的发育 | 第12-18页 |
2.1 植物叶原基的发育 | 第12-14页 |
2.2 植物叶极性的建立 | 第14-18页 |
2.2.1 植物叶腹—背轴的发育 | 第15-17页 |
2.2.2 植物叶基-顶轴的发育 | 第17-18页 |
2.2.3 植物叶中-边轴的发育 | 第18页 |
3 植物的卷叶形成机制 | 第18-21页 |
3.1 环境因素 | 第18-19页 |
3.2 遗传因素 | 第19-21页 |
4 已报道的卷叶基因以及卷叶资源的利用 | 第21页 |
5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1 材料 | 第2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3-30页 |
2.1 田间农艺性状、剑叶性状观察及成株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鉴定 | 第23-24页 |
2.2 细胞学研究 | 第24-26页 |
2.2.1 根尖染色体制片及染色体数目鉴定 | 第24-25页 |
2.2.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分析 | 第25页 |
2.2.3 吉姆萨C-分带技术 | 第25-26页 |
2.3 原位杂交 | 第26-29页 |
2.3.1 探针DNA和封阻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6-27页 |
2.3.2 探针的标记 | 第27页 |
2.3.3 探针与染色体杂交及信号检测 | 第27-29页 |
2.4 冰冻切片 | 第29-30页 |
2.4.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1 田间性状及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 第30页 |
2 细胞学鉴定 | 第30-31页 |
3 基因组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 | 第31-35页 |
4 顺次C-分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 | 第35-36页 |
5 冰冻切片观察叶片细胞学结果 | 第36-3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8-41页 |
1 组成叶片的泡状细胞异常影响小麦叶片的卷曲 | 第38页 |
2 卷叶株和其分离出的正常植株染色体结构及与抗性及卷叶的关系 | 第38-39页 |
3 小麦卷叶性状的可能遗传机制 | 第39-40页 |
4 卷叶的利用 | 第40-41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