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人民生活状况论文--人民消费水平、结构论文

信息消费系数测算方法及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4 研究主要内容第13-14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1.5.1 研究思路第14页
        1.5.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6 研究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信息消费理论文献综述第16-23页
    2.1 关于信息消费概念的文献综述第16-18页
    2.2 关于信息消费测算的文献综述第18-21页
    2.3 关于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第21-23页
第三章 信息消费理论分析第23-41页
    3.1 信息消费定义第23页
    3.2 信息消费的构成第23-24页
        3.2.1 信息消费环境第23页
        3.2.2 信息消费主体第23-24页
        3.2.3 信息消费客体第24页
    3.3 信息消费类型与分类第24-25页
        3.3.1 社会福利消费第25页
        3.3.2 单位商务消费第25页
        3.3.3 居民个人消费第25页
    3.4 信息消费过程分析第25-29页
        3.4.1 一般产品消费过程第25-26页
        3.4.2 信息产品消费过程第26-27页
        3.4.3 信息消费过程特征第27-29页
    3.5 信息消费供给与需求分析第29-34页
        3.5.1 信息消费需求分析第29-33页
        3.5.2 信息消费供给分析第33-34页
    3.6 居民个人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分析第34-41页
        3.6.1 信息消费主体影响因素分析第35-38页
        3.6.2 信息消费客体影响因素分析第38-40页
        3.6.3 信息消费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第40-41页
第四章 居民个人信息消费系数测算体系与特征分析第41-49页
    4.1 测算体系构建原则第41页
        4.1.1 科学性第41页
        4.1.2 准确性第41页
        4.1.3 全面性第41页
        4.1.4 可操作性第41页
    4.2 测算体系的组成架构第41-42页
    4.3 居民个人信息消费内容(项目)第42-45页
        4.3.1 通信信息消费第42页
        4.3.2 教育信息消费第42-43页
        4.3.3 专业咨询信息消费第43页
        4.3.4 文体娱乐信息消费第43页
        4.3.5 医疗信息消费第43-45页
    4.4 居民个人信息消费系数特征的经济学分析第45-49页
        4.4.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信息消费系数第45-46页
        4.4.2 生命周期假说与信息消费系数第46-47页
        4.4.3 需求偏好理论与信息消费系数第47-49页
第五章 居民个人信息消费系数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第49-69页
    5.1 影响因子的探索性调查第49-50页
    5.2 影响因子的筛选与确定第50-56页
        5.2.1 层次结构模型第50-51页
        5.2.2 量化打分标准第51-52页
        5.2.3 构造判断矩阵第52-53页
        5.2.4 一致性检验第53-54页
        5.2.5 权数结果分析第54-56页
        5.2.6 信息消费系数影响因子的确定第56页
    5.3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56页
    5.4 调查问卷设计第56-59页
        5.4.1 探索性问卷第56-57页
        5.4.2 正式问卷第57-59页
    5.5 调查结果分析第59-69页
        5.5.1 调查样本分布特征第59-60页
        5.5.2 数据处理方法第60-62页
        5.5.3 影响因子相关度分析第62-63页
        5.5.4 回归分析第63-65页
        5.5.5 数据特征与结论第65-69页
第六章 提高居民个人信息消费的政策建议第69-72页
    6.1 提高居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第69-70页
        6.1.1 实施生活基本保障措施,稳定物质产品的物价第69页
        6.1.2 减轻居民税务负担,提升其可支配收入水平第69页
        6.1.3 鼓励投资领域的创新,培养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第69-70页
    6.2 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与信息素质第70页
        6.2.1 引入民营资本,丰富教育资源第70页
        6.2.2 鼓励社会培训,注重“二次教育”第70页
    6.3 丰富信息产品资源与内容第70-72页
        6.3.1 鼓励文体娱乐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第71页
        6.3.2 推动医疗服务的信息化第71-7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7.1 结论第72-73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致谢第77-78页
附录第78-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下一篇:企业联想、面子意识对自有品牌溢价支付意愿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