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术语表 | 第13-15页 |
1 引言 | 第15-20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8-19页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41页 |
2.1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20-40页 |
2.1.1 稀土矿成矿原因、地质结构及矿床赋存特征 | 第20-22页 |
2.1.2 稀土开采工艺 | 第22-26页 |
2.1.3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 | 第26-29页 |
2.1.4 矿山开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9-30页 |
2.1.5 相关成本估算 | 第30-35页 |
2.1.6 投资决策方法 | 第35-40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稀土矿开采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41-51页 |
3.1 稀土矿开采工艺原理 | 第41-45页 |
3.1.1 稀土矿浸取原理 | 第41页 |
3.1.2 堆浸开采工艺原理 | 第41-42页 |
3.1.3 原地浸矿工艺原理 | 第42-43页 |
3.1.4 堆浸、原地浸矿开采工艺特点比较 | 第43-45页 |
3.2 堆浸、原地浸矿工艺造成的资源影响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3.2.1 资源损失方式的不同 | 第45-46页 |
3.2.2 资源损失类型的差异 | 第46页 |
3.2.3 资源损失的可控性 | 第46-47页 |
3.3 堆浸、原地浸矿开采工艺造成的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3.3.1 生态环境破坏的方式 | 第47页 |
3.3.2 生态环境破坏类型 | 第47-48页 |
3.3.3 生态环境破坏的可控性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稀土矿开采的外部性理论分析 | 第51-64页 |
4.1 稀土矿开采的外部性“冰山模型” | 第51-52页 |
4.1.1 稀土矿开采的外部性表现形式 | 第51页 |
4.1.2 稀土矿开采外部性的“冰山模型”构建 | 第51-52页 |
4.2 稀土矿开采的负外部性分析 | 第52-57页 |
4.2.1 稀土矿堆浸开采的负外部性分析 | 第53-55页 |
4.2.2 稀土矿原地浸矿开采的负外部性分析 | 第55-56页 |
4.2.3 稀土矿采用不同开采工艺的负外部性比较 | 第56-57页 |
4.3 稀土矿开采排放标准与排放费的比较 | 第57-62页 |
4.3.1 稀土矿开采生态环境补偿的一般做法 | 第57-58页 |
4.3.2 稀土矿开采纠正市场失灵排放标准的分析 | 第58-59页 |
4.3.3 稀土矿开采纠正市场失灵排放费的分析 | 第59页 |
4.3.4 稀土矿开采排放标准与排放费的比较 | 第59-62页 |
4.3.5 堆浸、原地浸矿工艺条件下排放标准与排放费的选择 | 第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确定性条件下稀土矿开采决策模型构建 | 第64-98页 |
5.1 确定性条件下稀土矿开采决策模型初步构建 | 第64-70页 |
5.1.1 决策模型构建的原则 | 第64-65页 |
5.1.2 国民经济评价的经济净现值率一般模型 | 第65-67页 |
5.1.3 国民经济评价的经济净现值率模型假设 | 第67页 |
5.1.4 国民经济评价中效益流量和费用流量的识别 | 第67-69页 |
5.1.5 国民经济评价的经济净现值率模型的若干说明 | 第69-70页 |
5.2 国民经济评价的经济净现值率模型主要费用效益指标 | 第70-83页 |
5.2.1 混合稀土氧化物销售收入 | 第70-71页 |
5.2.2 矿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补偿费 | 第71-76页 |
5.2.3 母液渗漏防治费 | 第76-80页 |
5.2.4 污水排放费 | 第80-83页 |
5.3 确定性条件下稀土矿开采工艺决策模型 | 第83-93页 |
5.3.1 稀土矿原地浸矿开采经济净现值率决策模型 | 第83-89页 |
5.3.2 稀土矿堆浸开采经济净现值率决策模型 | 第89-91页 |
5.3.3 稀土矿开采工艺选择判别 | 第91-93页 |
5.4 确定性条件下稀土矿开采时机决策模型 | 第93-96页 |
5.4.1 稀土矿原地浸矿条件下开采时机决策模型 | 第94-95页 |
5.4.2 稀土矿堆浸条件下开采时机决策模型 | 第95-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6 不确定性条件下稀土矿开采决策模型构建 | 第98-122页 |
6.1 稀土矿不确定性条件的界定 | 第98-99页 |
6.1.1 稀土矿床底板基岩完整度的不确定性 | 第98页 |
6.1.2 稀土矿资源储量的不确定性 | 第98页 |
6.1.3 稀土矿不确定性条件的界定 | 第98-99页 |
6.2 不确定性条件下稀土矿开采工艺评价方法 | 第99-100页 |
6.2.1 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99页 |
6.2.2 不确定性稀土矿开采工艺评价方法 | 第99-100页 |
6.3 不确定性稀土矿开采工艺评价云模型 | 第100-120页 |
6.3.1 云模型基本理论 | 第100-108页 |
6.3.2 云模型评价步骤 | 第108-110页 |
6.3.3 基于云模型的稀土矿开采工艺选择 | 第110-120页 |
6.4 不确定性条件下稀土矿开采时机选择 | 第120-12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7 实证分析——以赣南A稀土矿为例 | 第122-142页 |
7.1 A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基本情况 | 第122-124页 |
7.2 赣南A稀土矿开采工艺决策 | 第124-139页 |
7.2.1 原地浸矿工艺条件下经济净现值率决策模型 | 第124-133页 |
7.2.2 堆浸工艺条件下经济净现值率决策模型 | 第133-139页 |
7.2.3 赣南A稀土矿开采工艺选择 | 第139页 |
7.3 赣南A稀土矿开采时机决策 | 第139-14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8 结论 | 第142-145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2-143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9页 |
附录A 特征代码 | 第159-160页 |
附录B 可重复抽样多步逆向云变换算法(MBCT-S R)云代码 | 第160-162页 |
附录C 风化壳淋积型开采工艺评价等级云代码 | 第162-16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65-1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