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25页 |
一、选题缘由与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一) 选题缘由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史与研究资料 | 第11-20页 |
(一) 学术史回顾 | 第11-17页 |
(二) 研究资料分析 | 第17-19页 |
(三)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9-20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0-25页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二) 论文的主要观点 | 第21-25页 |
第一章 清朝的统治及前朝历史遗产的影响 | 第25-49页 |
第一节 清朝的统治与对南方土司地区的施治 | 第25-30页 |
一、清代统治阶段的划分与清朝的历史地位 | 第25-26页 |
二、清朝治边的特点与因地制宜统治趋势 | 第26-27页 |
三、清朝在南方土司地区的统治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清朝的法治及其特点 | 第30-36页 |
一、清朝法治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 第30-32页 |
二、清朝法治的发展演变过程 | 第32-35页 |
三、清朝在南方土司地区法治建设的特点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元明两朝对南方土司地区的统治及其影响 | 第36-49页 |
一、元朝对南方土司地区的统治 | 第36-39页 |
二、明朝对南方土司地区的统治 | 第39-42页 |
三、元明统治南方土司地区的影响 | 第42-49页 |
第二章 “改土归流”以前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49-79页 |
第一节 平定三藩以前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49-62页 |
一、明清之际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49-56页 |
二、吴三桂等藩王统治下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56-62页 |
第二节 三藩平定至“改土归流”前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62-70页 |
一、三藩叛乱及平定战争中的南方土司地区 | 第62-66页 |
二、雍正“改土归流”以前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66-70页 |
第三节 “改土归流”的既定目标是完善法治 | 第70-79页 |
一、鄂尔泰与雍正帝通过“改流”贯彻法治的思想 | 第70-75页 |
二、完善法治的目标决定雍正“改流”的性质 | 第75-79页 |
第三章 “改土归流”过程中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79-107页 |
第—节 “改土归流”的经过与“改流”中施用法治的路径设计 | 第79-88页 |
一、清朝“改土归流”的经过 | 第79-83页 |
二、“改土归流”中施用法治的路径设计 | 第83-88页 |
第二节 武力镇压为主类型施用法治 | 第88-99页 |
一、东川、乌蒙、镇雄类型施用法治 | 第88-94页 |
二、新辟苗疆类型施用法治 | 第94-99页 |
第三节 笼络安抚为主类型施用法治 | 第99-107页 |
一、者乐甸、广西类型施用法治 | 第99-103页 |
二、澜沧江地区类型施用法治 | 第103-107页 |
第四章 “改土归流”以后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107-157页 |
第一节 南方土司地区法治建设的完善 | 第107-125页 |
一、酌用土官、建立保甲的制度 | 第107-114页 |
二、持续治理完成“改流”地区 | 第114-125页 |
第二节 顺时应变治理的法治举措 | 第125-139页 |
一、清理土司与加强管理 | 第125-133页 |
二、积极应对社会矛盾的变化 | 第133-139页 |
第三节 严格法治及与“改流”地区社情的对接 | 第139-157页 |
一、严惩“汉奸”与违法官吏 | 第140-146页 |
二、王朝法治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互动 | 第146-157页 |
结语 | 第157-171页 |
一、关于清朝的统治及前朝历史遗产对清朝的影响 | 第157-160页 |
二、关于“改土归流”以前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160-162页 |
三、关于“改土归流”过程中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162-165页 |
四、关于“改土归流”以后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 | 第165-168页 |
五、清朝前期在南方土司地区法治的成就与局限 | 第168-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3页 |
(一) 主要史籍与史料汇编 | 第171-173页 |
(二) 相关研究著作 | 第173-177页 |
(三) 相关研究论文 | 第177-18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3-184页 |
后记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