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仁果类论文--梨论文

梨果实内糖的转运及积累特性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略词表第14-15页
引言第15-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1页
    1.1 光合同化物在果实内的运输与分配第17-21页
        1.1.1 同化物运输组织——韧皮部SE-CC复合体的结构第17-18页
        1.1.2 同化物运输的途径和形式第18-21页
    1.2 果实内糖积累的生理基础第21-24页
        1.2.1 碳水化合物代谢第21-22页
        1.2.2 蔗糖-己糖的交替转化第22-23页
        1.2.3 果实内糖的转运与积累第23-24页
    1.3 果实内糖积累的调控第24-26页
        1.3.1 糖运输过程的调节第24-25页
        1.3.2 糖信号与糖的积累第25-26页
        1.3.3 糖积累的调控策略第26页
    1.4 植物蔗糖转运蛋白及其功能调节第26-31页
        1.4.1 蔗糖转运蛋白与SUTs家族第26-27页
        1.4.2 蔗糖转运蛋白的定位第27-28页
        1.4.3 结语和展望第28-3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1-49页
    2.1 材料第31页
        2.1.1 植物材料第31页
        2.1.2 化学试剂第31页
    2.2 方法第31-49页
        2.2.1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第31页
        2.2.2 果实内可溶性糖的测定第31-33页
        2.2.3 糖代谢相关酶的提取及活性分析第33-34页
        2.2.4 果实维管束分布的显微观察第34-35页
        2.2.5 电镜超微制片第35-36页
        2.2.6 胞间连丝密度的测定第36页
        2.2.7 CFDA标记第36-37页
        2.2.8 梨果实糖积累相关的糖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第37-46页
        2.2.9 梨果实糖转运蛋白PySUT1、PySOT2基因的qRT-PCR表达分析第46-47页
        2.2.10 果实ATPase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第47-48页
        2.2.11 统计分析第48-4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9-103页
    3.1 梨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第49-50页
    3.2 果实内糖积累规律第50-55页
        3.2.1 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的测定第50-52页
        3.2.2 果实中可溶性糖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的消长变化特点第52-54页
        3.2.3 果实成熟前后的味感值比较第54-55页
    3.3 梨果实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特性第55-57页
    3.4 果实可溶性糖及其与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第57-60页
        3.4.1 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第57-58页
        3.4.2 果实可溶性糖与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第58-60页
    3.5 果实发育过程中维管束韧皮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第60-75页
        3.5.1 梨果实形态结构及维管束分布的显微观察第60-63页
        3.5.2 梨果实发育过程中韧皮部SE-CC复合体及周围薄壁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第63-75页
    3.6 梨果实中SE/CC复合体与周围薄壁细胞共质体隔离的发现第75-79页
        3.6.1 韧皮部SE/CC复合体及其周围薄壁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密度第75页
        3.6.2 CFDA始终被限制在梨果实维管束韧皮部内第75-79页
    3.7 梨果实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第79-92页
        3.7.1 梨果实总RNA的质量检测第79-80页
        3.7.2 梨果实蔗糖转运蛋白基因cDNA保守片段的克隆第80页
        3.7.3 梨果实PySUT1基因同源片段的3'-RACE、5'-RACE及基因全长的扩增第80-82页
        3.7.4 梨果实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获得及其序列分析第82页
        3.7.5 梨果实PySUT1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第82-87页
        3.7.6 梨果实蔗糖转运蛋白质跨膜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第87-88页
        3.7.7 梨果实蔗糖转运蛋白亚细胞定位和导肽的预测与分析第88-89页
        3.7.8 梨果实蔗糖转运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第89-91页
        3.7.9 梨果实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qRT-PCR表达分析第91-92页
    3.8 梨果实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第92-99页
        3.8.1 梨果实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cDNA保守片段的克隆第92页
        3.8.2 梨果实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cDNA的3'-RACE和5'-RACE第92-93页
        3.8.3 梨果实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第93-94页
        3.8.4 梨果实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第94-97页
        3.8.5 梨果实PySOT2蛋白质跨膜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第97-98页
        3.8.6 梨果实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PySOT2的qRT-PCR表达分析第98-99页
    3.9 梨果实同化物卸载区ATPase的超微细胞定位第99-103页
第四章 讨论第103-115页
    4.1 梨不同品种果实糖积累方式差异的原因第103-108页
        4.1.1 梨不同品种的糖积累方式存在的差异第103-104页
        4.1.2 高蔗糖型品种与低蔗糖型品种的差异原因第104-107页
        4.1.3 在梨果实可溶性糖积累过程中山梨醇的潜在角色第107-108页
    4.2 梨果实发育过程中韧皮部细胞超微结构存在显著变化第108-109页
    4.3 梨果实发育过程中同化物卸载采取质外体途径第109-111页
    4.4 梨果实内糖积累依赖于糖的跨膜转运系统第111-11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15-117页
    5.1 全文结论第115页
    5.2 创新点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待发表)的论文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基因水稻向不同杂草稻基因漂移的潜在风险及其杂交/回交后代的适合度研究
下一篇: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菌株SC64开发作为生物除草剂的潜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