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面向偏好及支付意愿的长春雪资源空间利用模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2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1 寒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迫切性第10页
        1.2.2 东北地区城市缺水的严重性第10-11页
        1.2.3 高额的雪处理费用与极低的市民满意度第11页
    1.3 相关概念解析第11-12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4.1 研究目的第12页
        1.4.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5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及分析第13-17页
        1.5.1 雪资源利用第13-16页
        1.5.2 偏好调查的研究与应用第16-17页
        1.5.3 支付意愿的研究第17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第17-19页
        1.6.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6.2 主要研究方法第18-19页
    1.7 论文框架第19-21页
第2章 国内雪资源利用问题梳理及国外经验借鉴第21-33页
    2.1 现状与问题总结第21-26页
        2.1.1 没有从空间规划角度响应第21-22页
        2.1.2 民众满意度低第22-24页
        2.1.3 投入产出不平衡第24-25页
        2.1.4 效益认识不足第25-26页
    2.2 国外空间应对及其价值评估启示第26-30页
        2.2.1 空间应对雪资源利用第26-29页
        2.2.2 公众参与提升民众满意度第29-30页
        2.2.3 支付意愿估计非使用价值第30页
    2.3 雪资源利用可行性分析第30-32页
        2.3.1 空间应对可行性分析第30-31页
        2.3.2 资源储备可行性分析第31页
        2.3.3 技术可行性分析第31-32页
    2.4 研究区域的分析与选择第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偏好及支付意愿评价方法的选择第33-44页
    3.1 偏好评价方法的选择第33-34页
        3.1.1 常用偏好评价方法的评述第33页
        3.1.2 偏好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第33-34页
    3.2 问卷调查法特性解析第34-35页
        3.2.1 优势特征归纳第34-35页
        3.2.2 误差的可降低性第35页
    3.3 支付意愿评价方法的选择第35-41页
        3.3.1 常用支付意愿评估方法的评述第35-36页
        3.3.2 支付意愿评估方法比较分析第36-39页
        3.3.3 CVM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第39-41页
    3.4 CVM方法特性解析第41-42页
        3.4.1 精确计算结果的优势阐释第41-42页
        3.4.2 偏差的可规避性第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4章 偏好及支付意愿的评估与分析第44-67页
    4.1 问卷设计和偏差控制第44-50页
        4.1.1 问卷设计概要第44-45页
        4.1.2 预调查实施与问题反馈第45-46页
        4.1.3 问卷设计第46-49页
        4.1.4 偏差控制第49-50页
    4.2 调查实施及样本特征统计分析第50-54页
        4.2.1 调查样本量及调查人群确定第50-51页
        4.2.2 调查方式确定与调查实施第51页
        4.2.3 样本回收及社会经济特征统计分析第51-54页
    4.3 雪资源利用的偏好统计及分析第54-57页
        4.3.1 利用偏好第54-55页
        4.3.2 支付形式偏好第55页
        4.3.3 利用方式偏好第55-57页
    4.4 支付意愿的统计与分析第57-66页
        4.4.1 WTP值的相关统计与分析第57-60页
        4.4.2 CVM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0-63页
        4.4.3 雪资源潜在非使用价值估算第63-65页
        4.4.4 提高支付意愿率的建议第65-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长春市雪资源空间利用模式研究第67-93页
    5.1 基于偏好的空间利用模式排序与提炼第67-79页
        5.1.1 生态空间利用的模式提炼第68-69页
        5.1.2 城市景观空间利用的模式提炼第69-71页
        5.1.3 水资源空间利用模式提炼第71-74页
        5.1.4 运动空间利用模式提炼第74-77页
        5.1.5 冷源空间利用模式提炼第77-79页
    5.2 基于总支付意愿的空间规模测算第79-85页
        5.2.1 生态空间利用模式的空间规模测算第80-82页
        5.2.2 城市景观空间利用模式的空间规模测算第82页
        5.2.3 水资源空间利用模式的空间规模测算第82-83页
        5.2.4 运动空间利用模式的空间规模测算第83-84页
        5.2.5 冷源空间利用模式的空间规模测算第84-85页
    5.3 雪资源空间利用模式的布局第85-92页
        5.3.1 空间利用模式总结第85页
        5.3.2 城市广场空间布局第85-88页
        5.3.3 城市绿化空间布局第88-89页
        5.3.4 地下空间布局第89-90页
        5.3.5 雪资源利用的规划设计策略第90-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结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附录第100-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06-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成环境对深圳自然山体周边区域声景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深圳快速路及主干道交通噪声对其周边建筑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