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加固纠偏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加固纠偏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建筑物倾斜原因及常用加固纠偏技术 | 第16-28页 |
2.1 建筑物倾斜的主要原因 | 第16-19页 |
2.1.1 施工原因 | 第16页 |
2.1.2 设计原因 | 第16-17页 |
2.1.3 场地稳定性原因 | 第17页 |
2.1.4 周围环境影响 | 第17页 |
2.1.5 建筑物使用管理原因 | 第17-19页 |
2.2 常用加固纠偏技术 | 第19-25页 |
2.2.1 纠偏技术 | 第19-24页 |
2.2.2 加固技术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8页 |
3 导坑掏土纠偏基本理论 | 第28-42页 |
3.1 圆筒形孔扩张的基本方程 | 第28-29页 |
3.2 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 第29-33页 |
3.2.1 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性解 | 第29-30页 |
3.2.2 Tresca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塑性解 | 第30-31页 |
3.2.3 Coulomb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塑性解 | 第31-33页 |
3.3 掏土孔周围土体塑性区确定 | 第33-34页 |
3.3.1 掏土孔周围土体不出现塑性破坏区的情况 | 第33页 |
3.3.2 Coulomb和Tresca材料掏土孔出现塑性破坏区的情况 | 第33-34页 |
3.4 水平掏土引起地基附加沉降的计算 | 第34-37页 |
3.4.1 地基附加沉降的组成 | 第34页 |
3.4.2 水平掏土成孔条件下地基附加沉降的计算 | 第34-37页 |
3.5 导坑掏土纠偏设计方法 | 第37-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导坑掏土引起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 | 第42-54页 |
4.1 有限元单元法与ABAQUS软件介绍 | 第42-43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43-45页 |
4.2.1 本构关系及参数选取 | 第43-45页 |
4.2.2 接触及单元生死功能设置 | 第45页 |
4.2.3 网格划分 | 第45页 |
4.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4.3.1 初始地应力结果 | 第46-47页 |
4.3.2 导坑掏土深度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导坑掏土宽度对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5 工程实例 | 第54-78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4-56页 |
5.1.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 第54-55页 |
5.1.2 建筑倾斜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55-56页 |
5.2 建筑物加固纠偏方案及设计 | 第56-66页 |
5.2.1 加固方案选择 | 第56页 |
5.2.2 纠偏方案选择 | 第56-58页 |
5.2.3 托换桩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58-64页 |
5.2.4 导坑掏土纠偏设计 | 第64-66页 |
5.3 加固纠偏施工技术 | 第66-70页 |
5.3.1 坑式静压桩施工 | 第66-68页 |
5.3.2 掏土纠偏施工 | 第68-69页 |
5.3.3 回填和注浆施工 | 第69-70页 |
5.4 加固纠偏效果分析 | 第70-74页 |
5.4.1 托换率对沉降速率的影响分析 | 第70-72页 |
5.4.2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4.3 倾斜观测结果分析 | 第73页 |
5.4.4 压桩成果分析 | 第73-74页 |
5.5 沉降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附录 硕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