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船舶压载水问题概述 | 第18-25页 |
2.1 船舶压载水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船舶压载水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船舶压载水的特点 | 第18-20页 |
2.2 船舶压载水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污染 | 第20-22页 |
2.2.1 油污污染 | 第20页 |
2.2.2 生物入侵 | 第20-22页 |
2.3 船舶压载水立法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3.1 生态学基础 | 第22-23页 |
2.3.2 环境权理论 | 第23页 |
2.4 船舶压载水立法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2.4.1 船舶压载水立法的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2.4.2 船舶压载水立法的现实意义 | 第24页 |
2.4.3 船舶压载水立法的战略意义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船舶压载水相关立法的比较研究 | 第25-36页 |
3.1 有关船舶压载水的现有国际性立法 | 第25-30页 |
3.1.1 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舶压载水的决议和公约 | 第25-28页 |
3.1.2 其他国际组织关于船舶压载水问题的应对 | 第28-30页 |
3.2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船舶压载水立法 | 第30-33页 |
3.2.1 美国的船舶压载水立法 | 第30-32页 |
3.2.2 澳大利亚的船舶压载水立法 | 第32页 |
3.2.3 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船舶压载水相关法律比较研究 | 第32-33页 |
3.3 国际船舶压载水的立法趋势研究 | 第33-35页 |
3.3.1 法律效力由自愿性向强制性转变 | 第33-34页 |
3.3.2 法律的科学技术性增强 | 第34页 |
3.3.3 风险预防原则成为首要原则 | 第34-35页 |
3.3.4 由单边国内立法向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相结合转变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我国船舶压载水立法的现状与问题 | 第36-44页 |
4.1 我国船舶压载水的立法现状 | 第36-38页 |
4.1.1 我国相关船舶压载水的现行立法 | 第36-38页 |
4.1.2 我国相关防控船舶压载水问题的实践活动 | 第38页 |
4.2 我国船舶压载水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4.2.1 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 第38-39页 |
4.2.2 船舶压载水的法律防控体系不健全 | 第39-41页 |
4.2.3 监督管理体制混乱 | 第41-42页 |
4.2.4 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 | 第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我国船舶压载水问题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4-54页 |
5.1 完善我国船舶压载水立法的总体思路 | 第44-46页 |
5.1.1 明确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目的 | 第44页 |
5.1.2 确立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理念的立法模式 | 第44-46页 |
5.2 确立我国防控船舶压载水的法律原则 | 第46-49页 |
5.2.1 风险预防原则 | 第46-47页 |
5.2.2 排放者付费原则 | 第47-48页 |
5.2.3 国际合作原则 | 第48-49页 |
5.3 建立健全我国防控船舶压载水的法律制度 | 第49-51页 |
5.3.1 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制度 | 第49-50页 |
5.3.2 船舶压载水排放许可制度 | 第50页 |
5.3.3 船舶压载水监督管理制度 | 第50-51页 |
5.3.4 公众参与制度 | 第51页 |
5.3.5 技术发展制度 | 第51页 |
5.4 明确船舶压载水问题的法律责任 | 第51-53页 |
5.4.1 行政责任 | 第52页 |
5.4.2 民事责任 | 第52-53页 |
5.4.3 刑事责任 | 第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