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血证论文

瘀血体质与瘀血病证方药证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引言第11-13页
一、瘀血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13页
二、瘀血体质的文献源流第13-15页
 (一) 中医历代文献综述第13-14页
 (二) 日本瘀血体质的研究第14-15页
三、瘀血体质的形成因素第15-19页
 (一) 先天因素第15-16页
 (二) 后天因素第16-19页
  1.内伤七情第16页
  2.外感寒热第16-17页
  3.跌扑损伤第17页
  4.饮食起居不慎第17页
  5.失血离经第17-18页
  6.久病入络第18页
  7.年老致瘀第18-19页
  8.产后致瘀第19页
  9.地域因素第19页
四、瘀血体质与兼挟体质第19-21页
 (一) 虚瘀体质第20页
 (二) 痰瘀体质第20-21页
 (三) 气滞血瘀第21页
五、调整瘀血体质的意义和方法第21-24页
 (一) 调整瘀血体质的意义第21-22页
 (二) 调整瘀血体质的方法第22-24页
  1.注意饮食起居第22-23页
  2.加强身体锻炼第23页
  3.保持心态平衡第23页
  4.适当服用药物第23-24页
  5.针灸推拿保健第24页
六、瘀血体质与瘀血证的关系第24-25页
七、瘀血证的诊断标准第25-28页
 (一) 学会诊断标准第25-27页
 (二) 日本小川新的标准第27-28页
 (三) 专科诊断标准第28页
八、瘀血证与相关疾病第28-38页
 (一) 易引起的中医病证第28-32页
  1.水肿第28-31页
  2.胸痹心痛第31页
  3.中风第31页
  4.吐血等失血证第31-32页
  5.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第32页
 (二) 易引起的西医疾病第32-38页
  1.心血管系统疾病第33页
  2.消化系统疾病第33-34页
  3.呼吸系统疾病第34页
  4.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第34-35页
  5.代谢系统疾病第35-36页
  6.妇产科疾病第36-37页
  7.眼科疾病第37页
  8.肿瘤科疾病第37-38页
九、瘀血证的方药证治第38-106页
 (一) 治疗瘀血证的常用方剂第38-61页
  1.活血化瘀方第38-44页
  2.理气活血方第44-51页
  3.活血通络方第51-53页
  4.补气活血方第53页
  5.养血活血方第53-54页
  6.清热活血方第54-57页
  7.温经活血方第57-60页
  9.活血化痰方第60-61页
  10.活血祛风方第61页
 (二) 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第61-93页
 (三) 瘀血病证的临床治疗第93-106页
  1.古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第93-95页
  2.现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第95-103页
  3.田代华教授对瘀血病证的治疗第103-106页
讨论第106-109页
 一、瘀血体质是导致瘀血证发生的重要基础,要避免瘀血证的发生,必须调理瘀血体质第106页
 二、瘀血证是瘀血质发展的必然结果,可造成诸多临床疾病,必须首先明确其诊断标准第106页
 三、收集了较多活血化瘀的方药文献,总结了古今治疗瘀血病证的资料第106-107页
 四、介绍了导师田代华教授治疗瘀血病证的经验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查新报告第118-127页
论文摘要第127-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乙肝“无证可辨”探讨无症状疾病的中医诊疗思路研究
下一篇:深静脉血栓形成IκK/IκB/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及中医药干预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