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煤壁破坏机理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2.2 煤壁片帮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0页 |
1.2.3 裂隙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4 采场系统刚度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4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5-2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6-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 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破坏机理研究 | 第29-47页 |
2.1 基于Ritz法的煤壁破坏机理研究 | 第29-37页 |
2.1.1 煤壁稳定性力学模型 | 第30-34页 |
2.1.2 工作面煤体的位移场和应力场 | 第34-35页 |
2.1.3 工作面前方煤体稳定性系数 | 第35-36页 |
2.1.4 工作面煤壁破坏形态 | 第36-37页 |
2.2 煤壁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5页 |
2.2.1 煤壁破坏外在影响因素 | 第38-43页 |
2.2.2 煤壁破坏内在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裂隙煤体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稳定性研究 | 第47-67页 |
3.1 节理裂隙对煤岩体力学参数的弱化效应研究 | 第47-55页 |
3.1.1 节理迹长的影响 | 第49-51页 |
3.1.2 节理层间距的影响 | 第51-53页 |
3.1.3 节理连通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3.2 煤体损伤对煤壁破坏的影响 | 第55-58页 |
3.3 节理裂隙对工作面煤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58-65页 |
3.3.1 节理-煤壁方位角的影响 | 第59-61页 |
3.3.2 节理间距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3 横向层理的影响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基于采空区刚度动态演化的煤壁稳定性研究 | 第67-97页 |
4.1 采场系统刚度及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 第67-69页 |
4.2 工作面煤壁破坏的PHASE 2D数值模拟分析 | 第69-85页 |
4.2.1 采空区刚度动态演化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9-71页 |
4.2.2 采空区刚度对煤壁破坏数值模拟的重要性 | 第71-73页 |
4.2.3 不同采空区刚度下煤壁破坏情况 | 第73-77页 |
4.2.4 不同煤体GSI下煤壁破坏情况 | 第77-81页 |
4.2.5 不同采高下煤壁破坏情况 | 第81-85页 |
4.3 工作面煤壁破坏的FLAC 3D数值模拟分析 | 第85-95页 |
4.3.1 采空区支承压力动态演化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85-88页 |
4.3.2 工作面不同区域煤壁破坏特征研究 | 第88-93页 |
4.3.3 已采工作面采空区对当前工作面煤壁破坏的影响 | 第93-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5 支架刚度对工作面煤壁破坏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97-123页 |
5.1 大采高工作面支架-煤壁系统刚度力学模型 | 第97-101页 |
5.2 大采高工作面顶板-支架-煤壁三维相似模拟试验 | 第101-120页 |
5.2.1 大采高工作面顶板-支架-煤壁三维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 第101-104页 |
5.2.2 煤壁集中力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5.2.3 煤壁弯矩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5.2.4 液压支架刚度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9-12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6 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稳定性控制技术及现场应用 | 第123-139页 |
6.1 基本顶关键岩块冲击模型 | 第123-126页 |
6.2 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稳定性控制原则 | 第126-133页 |
6.2.1 缓解顶板载荷 | 第126-128页 |
6.2.2 降低煤壁集中力 | 第128-130页 |
6.2.3 控制基本顶关键岩块回转 | 第130-133页 |
6.3 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稳定性控制工程实践 | 第133-138页 |
6.3.1 提高液压支架刚度及初撑力 | 第133-135页 |
6.3.2 提高护帮板使用率 | 第135-136页 |
6.3.3 工作面煤壁注浆 | 第136-137页 |
6.3.4 优化工作面回采工艺 | 第137-13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9-141页 |
7.2 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42-143页 |
参考 文献 | 第143-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