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复杂高层建筑的发展及现状 | 第10-12页 |
1.3 转换层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根据转换形式分类 | 第12-13页 |
1.3.2 转换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带转换层的大底盘结构设计 | 第17-26页 |
2.1 带转换层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的体系概述 | 第17-19页 |
2.1.1 根据塔楼结构布置分类 | 第17-18页 |
2.1.2 根据连接体的连接方式分类 | 第18页 |
2.1.3 根据转换形式分类 | 第18-19页 |
2.2 带转换层的大底盘结构的分析模型 | 第19-23页 |
2.2.1 层分析模型 | 第20-21页 |
2.2.2 基于解析法的分段连续化的串并联分析模型 | 第21-22页 |
2.2.3 串并联多质点分析模型 | 第22页 |
2.2.4 三维空间动力分析模型 | 第22-23页 |
2.3 带转换层的大底盘结构的抗震设计 | 第23-26页 |
2.3.1 规范要求对结构抗震要求 | 第23页 |
2.3.2 转换层上、下层结构侧向刚度规定 | 第23-26页 |
3 有限元模型选择及正确性验证 | 第26-37页 |
3.1 ETABS软件介绍 | 第26页 |
3.2 结构模型的概况 | 第26-32页 |
3.2.1 结构概况 | 第26-27页 |
3.2.2 结构布置 | 第27-31页 |
3.2.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1-32页 |
3.3 分析结果对比 | 第32-35页 |
3.3.1 振型周期对比 | 第32-34页 |
3.3.2 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转换层位置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37-51页 |
4.1 确定模型 | 第37页 |
4.2 结果对比分析 | 第37-49页 |
4.2.1 结构周期对比分析 | 第37-42页 |
4.2.2 结构基底剪力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4.2.3 结构各层地震力对比分析 | 第43-46页 |
4.2.4 结构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4.2.5 结构连体主要构件内力对比分析 | 第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5 转换层结构形式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51-75页 |
5.1 时程分析 | 第51-53页 |
5.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3-55页 |
5.2.1 地震波选取的关键因素 | 第53-54页 |
5.2.2 本工程选用的地震波 | 第54页 |
5.2.3 地震波的调整 | 第54-55页 |
5.3 转换层结构布置 | 第55-58页 |
5.4 不同转换层结构对比分析 | 第58-73页 |
5.4.1 不同转换层结构对结构周期的影响 | 第58-61页 |
5.4.2 不同转换层结构对结构楼层反映结果的影响 | 第61-65页 |
5.4.3 不同转换层结构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65-72页 |
5.4.4 不同转换层结构主要受力构件挠度对比分析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