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域之治转型中软法价值的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软法与公域之治理论概述 | 第14-24页 |
一、软法基本问题 | 第14-20页 |
(一)软法的概念及特征 | 第14-17页 |
(二)软法与硬法的关系 | 第17-18页 |
(三)软法的功能 | 第18-20页 |
二、公域之治基本问题 | 第20-22页 |
(一)公域之治的发展 | 第20-21页 |
(二)公域之治下的公共治理模式 | 第21-22页 |
三、软法与公共治理的关系 | 第22-24页 |
(一)软法是实现公共治理目标的主要手段 | 第22页 |
(二)软法与公共治理相互促进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公域软法现象及软法的作用机制 | 第24-31页 |
一、公域软法现象 | 第24-26页 |
(一)我国公域中软法的主要形式 | 第24-25页 |
(二)软法迅速发展的原因 | 第25-26页 |
二、软法的作用机制 | 第26-31页 |
(一)软法机制的运行原理 | 第26-27页 |
(二)软法机制的治理方式 | 第27-28页 |
(三)软法机制的基本特征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软法在公共治理模式中的价值 | 第31-41页 |
一、公共治理格局的建构要依赖法律 | 第31-33页 |
(一)通过法律确定公共治理的目标 | 第31-32页 |
(二)通过法律规定公共治理的主体 | 第32-33页 |
(三)通过法律制定公共治理行为的方式 | 第33页 |
(四)通过法律建立公共治理的监督机制 | 第33页 |
二、软法的正面价值 | 第33-37页 |
(一)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 | 第33-34页 |
(二)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行使 | 第34-35页 |
(三)弥补硬法治理的不足 | 第35页 |
(四)降低社会成本 | 第35-36页 |
(五)小结 | 第36-37页 |
三、软法的负面价值 | 第37-41页 |
(一)造成公民对法治的误读 | 第37-38页 |
(二)影响法的稳定性 | 第38页 |
(三)容易造成法治下的“人治” | 第38-39页 |
(四)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软法价值实现的困境及其原因 | 第41-50页 |
一、软法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 | 第41-46页 |
(一)软法的创制过程混乱 | 第41-43页 |
(二)软法异化使其作用难以实现 | 第43-44页 |
(三)软法规范工具化 | 第44页 |
(四)软硬法使用过程中的错位 | 第44-46页 |
二、原因探析 | 第46-50页 |
(一)法治观念淡薄 | 第46-47页 |
(二)软法运行机制不完善 | 第47-48页 |
(三)软法程序制度不完善 | 第48-49页 |
(四)缺乏软法的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软法价值实现的路径 | 第50-56页 |
一、公域之治法治化 | 第50-51页 |
(一)转变传统法治观念 | 第50页 |
(二)符合法治精神 | 第50-51页 |
二、完善软法创制程序 | 第51-53页 |
(一)保障软法规制对象对软法立法的参与 | 第51-52页 |
(二)建立开放协调机制 | 第52-53页 |
三、完善软法监督机制 | 第53页 |
(一)加强软法内部监督 | 第53页 |
(二)完善社会监督 | 第53页 |
四、实现软法与硬法合作治理 | 第53-56页 |
(一)单一硬法、软法治理的不足 | 第54页 |
(二)软硬法混合治理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