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新区规划研究--以运城市东部生态新区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中国的城市化风潮 | 第11页 |
1.1.2 城市生态环境危机 | 第11-13页 |
1.1.3 城市蔓延与低碳发展的趋势 | 第13页 |
1.1.4 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2.1 生态城市 | 第14页 |
1.2.2 城市新区 | 第14页 |
1.2.3 生态新区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9-51页 |
2.1 生态城市相关研究 | 第19-25页 |
2.1.1 生态城市的理论综述 | 第19-23页 |
2.1.2 生态城市的分类 | 第23页 |
2.1.3 生态城市的特征 | 第23-25页 |
2.2 新区规划相关研究 | 第25-32页 |
2.2.1 新区规划的理论综述 | 第25-29页 |
2.2.2 新区的分类 | 第29-31页 |
2.2.3 新区的特征 | 第31-32页 |
2.3 国内外生态城市(新区)的实践研究 | 第32-45页 |
2.3.1 国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 第32-38页 |
2.3.2 国内生态新区规划建设实践 | 第38-45页 |
2.4 我国新区发展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 第45-49页 |
2.4.1 基于生态视角的新区发展问题研究 | 第45-48页 |
2.4.2 发展生态新区的必然趋势 | 第48-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生态新区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 第51-67页 |
3.1 规划指标体系分类 | 第51页 |
3.2 相关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 第51-60页 |
3.2.1 国家生态市指标体系 | 第51-53页 |
3.2.2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体系 | 第53-54页 |
3.2.3 曹妃甸生态新区指标体系 | 第54-56页 |
3.2.4 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 第56-57页 |
3.2.5 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 第57-60页 |
3.3 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 第60-65页 |
3.3.1 构建原则 | 第60-61页 |
3.3.2 构建方法 | 第61-62页 |
3.3.3 规划指标体系 | 第62-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生态新区物质空间规划研究 | 第67-93页 |
4.1 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 第68-75页 |
4.1.1 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 | 第68-69页 |
4.1.2 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 第69-70页 |
4.1.3 紧凑混合的用地模式 | 第70-72页 |
4.1.4 公共空间网络化布局 | 第72-75页 |
4.2 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 第75-79页 |
4.2.1 生态水循环系统的健全 | 第75页 |
4.2.2 滨水生态景观的塑造 | 第75-76页 |
4.2.3 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 | 第76-77页 |
4.2.4 低冲击开发模式应用 | 第77-79页 |
4.3 能源利用规划 | 第79-83页 |
4.3.1 能源供给结构的优化 | 第79-81页 |
4.3.2 合理的空间布局降低能耗 | 第81-82页 |
4.3.3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 第82-83页 |
4.4 绿色交通系统规划 | 第83-87页 |
4.4.1 道路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83-84页 |
4.4.2 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 | 第84-85页 |
4.4.3 绿色交通网络的构建 | 第85-87页 |
4.5 绿色空间系统规划 | 第87-90页 |
4.5.1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87-88页 |
4.5.2 绿地景观系统的完善 | 第88-89页 |
4.5.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第89-90页 |
4.6 环境保护规划 | 第9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5 实证研究——运城市东部生态新区规划实践 | 第93-131页 |
5.1 项目背景研究 | 第93-96页 |
5.1.1 区位条件分析 | 第93-94页 |
5.1.2 自然环境分析 | 第94-95页 |
5.1.3 人文资源分析 | 第95页 |
5.1.4 社会经济分析 | 第95-96页 |
5.2 规划目标与原则 | 第96-97页 |
5.2.1 规划目标 | 第96页 |
5.2.2 规划原则 | 第96-97页 |
5.3 发展定位与人口容量 | 第97-99页 |
5.4 规划指标设定 | 第99-103页 |
5.4.1 生态新区指标总表 | 第100-101页 |
5.4.2 各地块生态指标表 | 第101-103页 |
5.5 物质空间系统规划 | 第103-130页 |
5.5.1 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 第103-112页 |
5.5.2 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 | 第112-117页 |
5.5.3 能源利用规划 | 第117-119页 |
5.5.4 绿色交通系统规划 | 第119-121页 |
5.5.5 绿色空间系统规划 | 第121-125页 |
5.5.6 环境保护规划 | 第125-13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6 结论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图表目录 | 第139-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