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破坏性社会组织的治理问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7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7-24页 | 
|  (一) 社会组织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 第17-20页 | 
|   1. 概念和特征 | 第17-18页 | 
|   2. 社会组织的分类 | 第18页 | 
|   3. 社会组织的功能 | 第18-20页 | 
|  (二) 破坏性社会组织的概念、主要类型 | 第20-24页 | 
|   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2. 破坏性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 | 第21-24页 | 
| 二、破坏性社会组织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24-28页 | 
|  (一)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4-25页 | 
|  (二) 结社自由理论 | 第25-26页 | 
|  (三) 组织合法性理论 | 第26-27页 | 
|  (四)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论 | 第27-28页 | 
| 三、我国破坏性社会组织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 第28-36页 | 
|  (一) 我国破坏性社会组织产生的原因 | 第28-32页 | 
|   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 第28-29页 | 
|   2. 基层民主不健全和腐败现象的存在 | 第29页 | 
|   3. 传统观念和现代文化冲突的影响 | 第29-30页 | 
|   4. 教育缺失和社会监管不力 | 第30-31页 | 
|   5. 个体因素的影响 | 第31页 | 
|   6. 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 | 第31-32页 | 
|   7. 国际因素的影响 | 第32页 | 
|  (二) 我国破坏性社会组织的危害 | 第32-36页 | 
|   1. 对国家主权的破坏 | 第32-33页 | 
|   2. 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 第33页 | 
|   3. 对基层民主建设的危害 | 第33-34页 | 
|   4. 对经济秩序的危害 | 第34页 | 
|   5. 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破坏 | 第34-36页 | 
| 四、破坏性社会组织的治理 | 第36-48页 | 
|  (一) 治理的含义 | 第36-37页 | 
|  (二) 国外治理破坏性社会组织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37-43页 | 
|   1. 国外的治理措施 | 第37-42页 | 
|   2. 国外的治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2-43页 | 
|  (三) 完善我国破坏性社会组织治理的措施 | 第43-48页 | 
|   1. 我国破坏性社会组织的治理现状 | 第43-44页 | 
|   2. 我国破坏性社会组织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   3. 完善破坏性社会组织治理的措施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