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 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0-17页 |
1.1.1 21 世纪是一个“城市”世纪 | 第10-11页 |
1.1.2 城市抗灾能力日益脆弱 | 第11-12页 |
1.1.3 城市地震灾害及应对 | 第12-17页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论文方法的提出 | 第17-2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21页 |
1.2.2 论文ULCSHI 方法的提出 | 第21-22页 |
1.3 论文的选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1 论文的选题来源 | 第22页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2章 ULCSHI 方法简介 | 第24-36页 |
2.1 ULCSHI 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2 ULCSHI 方法的研究对象 | 第25-27页 |
2.3 ULCSHI 方法的主要特点 | 第27-29页 |
2.3.1 以综合指数的形式来描述危害性 | 第27-28页 |
2.3.2 根据在灾害中的作用来确定危害性因素 | 第28页 |
2.3.3 ULCSHI 具有层次性 | 第28-29页 |
2.3.4 依托抗震防灾规划,结果更具可信度 | 第29页 |
2.3.5 更易于在城市规划等非专业部门的应用 | 第29页 |
2.4 ULCSHI 方法与相关震害分析工作的关系 | 第29-32页 |
2.4.1 ULCSHI 与城市地震灾害预测 | 第30-31页 |
2.4.2 ULCSHI 与城市地震小区划 | 第31-32页 |
2.5 ULCSHI 与相关城市规划工作的关系 | 第32-34页 |
2.6 ULCSHI 方法的意义与用途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ULCSHI 的建立 | 第36-70页 |
3.1 确定ULCSHI 方法的研究单元 | 第37-39页 |
3.1.1 研究单元的划分 | 第37-38页 |
3.1.2 研究单元的大小 | 第38-39页 |
3.2 确定ULCSHI 方法的概念体系 | 第39-58页 |
3.2.1 ULCSHI 概念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9-41页 |
3.2.2 建立ULCSHI 概念体系 | 第41-58页 |
3.3 确定ULCSHI 方法的定量指标体系 | 第58-59页 |
3.3.1 定性的因素与定量的指标 | 第58-59页 |
3.3.2 选择定量指标的标准 | 第59页 |
3.4 数据的搜集和处理 | 第59-60页 |
3.5 组合ULCSHI | 第60-67页 |
3.5.1 ULCSHI 的组合方式 | 第60-62页 |
3.5.2 归一化 | 第62-63页 |
3.5.3 权重的确定 | 第63-67页 |
3.6 表示ULCSHI 结果 | 第67-69页 |
3.6.1 二次归一化 | 第68页 |
3.6.2 ULCSHI 的表示方式 | 第68-6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某城市ULCSHI 算例 | 第70-98页 |
4.1 某城市概况及ULCSHI 的意义 | 第70-71页 |
4.1.1 城市基本情况 | 第70-71页 |
4.1.2 ULCSHI 对于该市的意义 | 第71页 |
4.2 某城市ULCSHI 的建立 | 第71-97页 |
4.2.1 研究单元的选取 | 第72-76页 |
4.2.2 ULCSHI 的指标选择 | 第76-90页 |
4.2.3 ULCSHI 的权重确定 | 第90-94页 |
4.2.4 组合ULCSHI | 第94-9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ULCSHI 结果及应用分析 | 第98-112页 |
5.1 某城市ULCSHI 结果的定量数据 | 第98-99页 |
5.2 ULCSHI 结果的分析比较 | 第99-109页 |
5.2.1 ULCSHI、各因素及其分量的空间分布 | 第99-104页 |
5.2.2 各建设用地内不同因素对其ULCSHI 的影响程度 | 第104-105页 |
5.2.3 各因素间以及因素与ULCSHI 间的关系 | 第105-109页 |
5.3 ULCSHI 地图 | 第109-110页 |
5.4 某城市ULCSHI 对其防震减灾的意义总结 | 第110-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12-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