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苔藓植物区系及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5页
    1.1 苔藓植物区系研究进展第17-19页
        1.1.1 国外苔藓植物区系研究历史第17-18页
        1.1.2 中国苔藓植物区系多样性研究概况第18-19页
    1.2 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进展第19-20页
        1.2.1 区系地理研究概况第19-20页
        1.2.2 区系地理研究中的参数第20页
    1.3 自然保护生态学研究进展第20-23页
        1.3.1 生物多样性保护第21页
        1.3.2 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21页
        1.3.3 自然保护区发展和现状第21-23页
    1.4 引言第23-25页
        1.4.1 选题依据第23页
        1.4.2 研究背景第23-24页
        1.4.3 研究意义第24-25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5-35页
    2.1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自然地理概况第25-30页
        2.1.1 地理位置和地貌第25页
        2.1.2 气候第25-26页
        2.1.3 土壤与植被第26页
        2.1.4 6个自然保护区介绍第26-30页
    2.2 研究内容第30-32页
    2.3 研究方法第32-35页
        2.3.1 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鉴定第32-33页
        2.3.2 数据处理分析第33-35页
第三章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苔藓植物多样性第35-291页
    3.1 苔藓植物优势科,属,种统计和植物区系特征分析第35-38页
    3.2 6个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优势科,属,种统计和植物区系特征分析第38-52页
        3.2.1 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第38-48页
        3.2.2 优势科和优势属统计第48-52页
    3.3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苔藓植物物种分布和科属种检索表第52-165页
        3.3.1 苔类植物分科检索表第53-54页
        3.3.2 藓类植物分科检索表第54-58页
        3.3.3 苔藓植物属、种分布和检索表第58-165页
    3.4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苔藓植物科属代表植物图版第165-289页
    3.5 总结第289-291页
第四章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新记录种和珍稀濒危苔藓植物第291-296页
    4.1 新记录种第291-292页
    4.2 珍稀濒危苔藓植物的保护第292-296页
第五章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统计与分析第296-303页
    5.1 世界广布成分第296-297页
    5.2 东亚成分第297-298页
    5.3 北温带成分第298-300页
    5.4 北温带南延种第300页
    5.5 泛热带成分第300-301页
    5.6 热带亚洲成分第301页
    5.7 旧世界温带成分第301页
    5.8 东亚北美成分第301页
    5.9 中国特有成分第301-302页
    5.10 温带亚洲成分第302-303页
第六章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与其他9个地区之间的比较第303-323页
    6.1 苔藓植物科,属,种统计比较第304-315页
    6.2 苔藓植物优势科比较第315-317页
    6.3 属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第317-318页
    6.4 苔藓植物种相似性系数排序第318-320页
    6.5 区系地理成分的比较分析第320-323页
第七章 大兴安岭南部山地不同生境中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第323-336页
    7.1 生境多样性第323页
    7.2 8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组成和频度第323-331页
    7.3 不同生境中苔藓植物优势种比较第331-332页
    7.4 8种生境中物种多样性分析第332-334页
    7.5 苔藓植物的生态学作用第334-336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第336-341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336-338页
    8.2 创新点第338-339页
    8.3 展望第339-341页
参考文献第341-351页
致谢第351-3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352页

论文共3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至尊宗喀巴大师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研究
下一篇:基于语义距离及特征融合的图像分类与检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