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17-50页 |
§2.1 分子轨道理论 | 第18-22页 |
§2.1.1 闭壳层分子的HFR方程 | 第18-20页 |
§2.1.2 开壳层分子的HFR方程 | 第20-22页 |
§2.2 电子相关问题 | 第22-32页 |
§2.2.1 物理图象 | 第22-24页 |
§2.2.2 电子相关能 | 第24-25页 |
§2.2.3 组态相互作用 | 第25-27页 |
§2.2.4 耦合簇方法 | 第27-29页 |
§2.2.5 微扰理论方法 | 第29-32页 |
§2.3 基组的选择 | 第32-35页 |
§2.3.1 Slater型基函数(STO)和Gauss型基函数(GTO) | 第32-34页 |
§2.3.2 赝势法和赝势基组 | 第34-35页 |
§2.4 电荷密度与布居分析 | 第35-39页 |
§2.5 光化学基本原理 | 第39-47页 |
§2.5.1 光的吸收和发射 | 第39-41页 |
§2.5.2 电子跃迁强度与选则定则 | 第41-44页 |
§2.5.3 Frank-Condon原理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三章 Au(I)炔基配合物发光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50-74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1-69页 |
§3.3.1 基态与激发态几何结构 | 第51-56页 |
§3.3.2 荧光发射光谱 | 第56-57页 |
§3.3.3 磷光发射光谱 | 第57-69页 |
§3.3.4 -AuPH_3的离子属性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第四章 单核Au(I)芳香基炔基配合物发光机制的从头计算研究 | 第74-89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74-75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75-86页 |
§4.3.1 基态与激发态几何结构 | 第75-78页 |
§4.3.2 磷光发射光谱 | 第78-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第五章 双核Au(I)芳香基炔基配合物发光机制的从头计算研究 | 第89-108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90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90-102页 |
§5.3.1 基态与激发态几何结构 | 第90-95页 |
§5.3.2 磷光发射光谱 | 第95-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第六章 [Au(PH_3)]~+修饰下苯的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 | 第108-126页 |
§6.1 引言 | 第108页 |
§6.2 计算方法 | 第108-109页 |
§6.3 结果和讨论 | 第109-123页 |
§6.3.1 基态与激发态几何结构 | 第109-112页 |
§6.3.2 吸收光谱 | 第112-113页 |
§6.3.3 磷光发射光谱 | 第113-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摘要 | 第126-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