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当今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2章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基本理论 | 第16-30页 |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建立 | 第16-18页 |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 | 第16页 |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 | 第16-17页 |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 第17页 |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 | 第17-18页 |
|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理论 | 第18-22页 |
|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理论 | 第18-20页 |
|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现实性理论 | 第20-21页 |
|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之关系 | 第21-22页 |
| ·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基本理论 | 第22-24页 |
| ·马克思对虚拟资本概念的界定 | 第22页 |
| ·虚拟资本产生发展的过程 | 第22页 |
| ·虚拟资本与金融危机 | 第22-23页 |
| ·虚拟资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深度的分析 | 第24-29页 |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 | 第24页 |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 第24-25页 |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 第25页 |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国际传递机制 | 第25页 |
|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时代价值 | 第25-26页 |
| ·马克思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危机理论的对比 | 第26-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金融危机是近现代经济危机的主要形式 | 第30-36页 |
|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 | 第30-31页 |
| ·近代以来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特点 | 第31-33页 |
| ·近代以来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历史形成 | 第33-35页 |
| ·商业资本占主体地位下的潜在危机 | 第33页 |
| ·产业资本占主体地位下的生产过剩危机 | 第33-34页 |
| ·金融资本占主体地位下的滞涨危机 | 第34页 |
| ·虚拟资本占主体地位下的次贷危机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启示 | 第36-47页 |
| ·当今金融危机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 | 第36-40页 |
| ·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 第36-38页 |
|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第38-39页 |
|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我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 第40-42页 |
| ·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内部因素 | 第40-42页 |
| ·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外部环境 | 第42页 |
|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42-46页 |
| ·政府应当适度干预房产市场 | 第42-43页 |
| ·过度负债必将破坏金融稳定 | 第43-44页 |
| ·防止对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投机 | 第44-45页 |
| ·控制通胀不是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 第45页 |
| ·防范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道德风险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我国金融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 第47-60页 |
| ·金融业应对金融危机应坚持之原则 | 第47-53页 |
| ·坚持推进中国金融改革 | 第47-49页 |
| ·完善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49-51页 |
| ·金融危机后信用体系的重构 | 第51-53页 |
| ·我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具体之对策 | 第53-56页 |
| ·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 第53-54页 |
| ·优化信贷结构,分散金融风险 | 第54页 |
| ·有效金融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 第54页 |
|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工作 | 第54-55页 |
| ·发展直接融资,构建多级市场 | 第55页 |
| ·加强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水平 | 第55-56页 |
| ·对资本流动实施有效调控和监督 | 第56页 |
| ·河北省金融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 第56-58页 |
| ·明确定位,合理规划 | 第57页 |
| ·加强基础建设,优化金融环境 | 第57-58页 |
| ·调整发展结构,整合地区资源 | 第58页 |
| ·逐步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