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家庭模式的儿童福利院内居住空间探究--以南京市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心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4.1 孤残儿童 | 第15页 |
1.4.2 类家庭模式 | 第15-16页 |
1.4.3 类家庭楼 | 第16-17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类家庭模式的出现及发展必要性 | 第18-28页 |
2.1 福利院的发展与类家庭模式的出现 | 第18-23页 |
2.1.1 传统儿童福利院模式 | 第18-19页 |
2.1.2 “SOS村”的产生与发展 | 第19-20页 |
2.1.3 家庭寄养式的产生与发展 | 第20-21页 |
2.1.4 类家庭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 第21-23页 |
2.1.5 四种模式的对比 | 第23页 |
2.2 类家庭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 第23-26页 |
2.2.1 孤残儿童心理需求 | 第24-25页 |
2.2.2 孤残儿童教育的特殊对待 | 第25页 |
2.2.3 类家庭模式带来的社会效应 | 第25-26页 |
2.2.4 类家庭模式对福利院发展的帮助 | 第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类家庭楼设计实例分析 | 第28-56页 |
3.1 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心设计说明 | 第28-33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28-29页 |
3.1.2 工程概况 | 第29-30页 |
3.1.3 设计依据 | 第30-31页 |
3.1.4 设计指导思想和特点 | 第31-33页 |
3.2 选址分析 | 第33-36页 |
3.2.1 福利院选址 | 第34-35页 |
3.2.2 类家庭楼选址 | 第35-36页 |
3.3 类家庭楼户型分析 | 第36-38页 |
3.4 设计尺度分析 | 第38-43页 |
3.4.1 建筑尺度分析 | 第39-42页 |
3.4.2 儿童家具尺度 | 第42-43页 |
3.5 建筑色彩分析 | 第43-46页 |
3.5.1 建筑立面色彩的选取 | 第44页 |
3.5.2 室内装饰色彩的选取 | 第44-45页 |
3.5.3 无障碍设施的色彩 | 第45-46页 |
3.6 无障碍节点分析 | 第46-53页 |
3.6.1 门厅入口 | 第46-47页 |
3.6.2 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 | 第47-50页 |
3.6.3 门 | 第50-51页 |
3.6.4 卫生间 | 第51-53页 |
3.7 项目评价 | 第53-56页 |
3.7.1 积极评价 | 第53-54页 |
3.7.2 不足之处 | 第54-56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60页 |
4.1 类家庭楼的未来发展 | 第56-57页 |
4.1.1 类家庭楼的优势 | 第56页 |
4.2.2 未来类家庭模式的推广 | 第56-57页 |
4.2 总结 | 第57-58页 |
4.3 论文创新点 | 第58页 |
4.4 后续研究及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一: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心设计文本 | 第64-78页 |
附录二:建筑说明 | 第78-90页 |
附录三:祖堂山社会儿童福利中心类家庭楼施工图纸 | 第90-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