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脱无机硫微生物的筛选及其脱硫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煤炭脱硫的方法第10-13页
        1.2.1 煤炭中硫存在的类型第10-11页
        1.2.2 煤炭脱硫技术第11-13页
    1.3 生物脱无机硫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3.1 微生物脱无机硫的发展历史第13页
        1.3.2 脱硫微生物第13-14页
        1.3.3 煤炭生物脱硫原理第14-17页
    1.4 分子水平脱硫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1.4.1 脱硫基因的研究第17-18页
        1.4.2 脱硫酶的研究第18-20页
    1.5 微生物脱硫的应用前景第20-21页
        1.5.1 微生物脱硫在工业中的应用第20页
        1.5.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20-21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1页
    1.7 技术路线图第21-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0页
    2.1 材料第22-25页
        2.1.1 样品来源第22页
        2.1.2 实验菌株第22页
        2.1.3 实验仪器第22页
        2.1.4 培养基第22-23页
        2.1.5 实验试剂第23-24页
        2.1.6 PCR 反应体系与引物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30页
        2.2.1 菌种分离方法第25页
        2.2.2 脱硫菌的鉴定第25-27页
        2.2.3 分析测定方法第27页
        2.2.4 菌株 T.ferrooxidans L1 对 Fe~(2+)氧化条件的优化第27-28页
        2.2.5 全因子和响应面试验设计和分析第28-29页
        2.2.6 脱硫酶的研究第29-30页
第三章 脱无机硫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第30-33页
    3.1 Fe~(2+)浓度测定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0-31页
    3.2 脱硫菌株的筛选及 Fe~(2+)氧化能力的测定第31页
    3.3 脱硫菌的鉴定第31-32页
        3.3.1 脱硫菌平板菌落及个体形态特征第31页
        3.3.2 16S rDNA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1-32页
    3.4 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脱硫菌 T.ferrooxidans L1 Fe~(2+)氧化特性的研究第33-45页
    4.1 菌株 T. ferrooxidans L1 生长曲线和氧化曲线第33页
    4.2 培养基组分对 T.ferrooxidans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3-35页
        4.2.1 碳源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4.2.2 氮源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4-35页
        4.2.3 Fe~(2+)浓度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5页
    4.3 培养条件对 T.ferrooxidans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5-39页
        4.3.1 初始 pH 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5-36页
        4.3.2 培养温度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6页
        4.3.3 转速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4.3.4 培养时间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7页
        4.3.5 甘油浓度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4.3.6 (NH4)2SO4浓度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8页
        4.3.7 接种量对 T.ferrooxidans L1 氧化 Fe~(2+)性能的影响第38-39页
    4.4 全因子实验和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对 T. ferrooxidansL1 氧化 Fe~(2+)条件的优化第39-44页
        4.4.1 PB 实验设计处理及响应值第39页
        4.4.2 生物脱硫主要因子的筛选第39-40页
        4.4.3 RSM 优化模型的建立及分析第40-42页
        4.4.4 生物降解条件的响应面分析与优化第42-44页
    4.5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相关脱硫酶酶学的研究与基因的克隆第45-50页
    5.1 APS 还原酶的粗提取与及酶学性质测定第45-46页
        5.1.1 APS 还原酶盐析浓度的选择第45页
        5.1.2 粗 APS 还原酶最适温度第45-46页
        5.1.3 粗 APS 还原酶最适 pH第46页
    5.2 SIR 还原酶的粗提取与及酶学性质测定第46-48页
        5.2.1 SIR 还原酶盐析浓度的选择第46-47页
        5.2.2 粗 SIR 还原酶最适温度第47页
        5.2.3 粗 SIR 还原酶最适 pH第47-48页
    5.3 T. ferrooxidansL1 中 APS 还原酶相关 Cys H 基因的克隆第48-49页
        5.3.1 T. ferrooxidans L1 总 DNA 的提取第48-49页
        5.3.2 T. ferrooxidans L1 中的 Cys H 目的基因克隆第49页
    5.4 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1页
    6.1 结论第50页
    6.2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附录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作者简介第58-59页
导师评阅表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基因组重排的多杀菌素高产菌株选育及储粮新制剂的研究
下一篇:人工构建耐热大肠杆菌的分子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