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拉拔方法 | 第13页 |
| ·测试原理 | 第13页 |
| ·拉拔试验的局限性 | 第13页 |
| ·应力波反射法 | 第13-14页 |
| ·应力波的传播规律 | 第13页 |
| ·应力波的衰减机制 | 第13-14页 |
| ·应力波反射法的缺点 | 第14页 |
| ·锚杆无损检测的展望 | 第14-15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的理论依据 | 第16-36页 |
| ·锚杆类型及其工作特性 | 第16-18页 |
| ·应力波的反射和透射 | 第18-19页 |
| ·锚杆体系中应力波的衰减机制 | 第19-20页 |
| ·应力波的扩散衰减 | 第19页 |
| ·应力波的散射衰减 | 第19-20页 |
| ·应力波的吸收衰减 | 第20页 |
| ·锚杆无损检测理论 | 第20-26页 |
| ·一维锚杆的波动方程 | 第20-22页 |
| ·不同边界条件下锚杆的纵向振动方程 | 第22-25页 |
| ·锚杆的阻尼方程 | 第25-26页 |
| ·数值技术的介绍 | 第26页 |
| ·动力有限元 | 第26-30页 |
| ·ANSYS 动力有限元介绍 | 第26-27页 |
| ·LS-DYNA 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 第30-32页 |
| ·单元选择 | 第30页 |
| ·显示时间积分 | 第30-31页 |
| ·时步控制 | 第31页 |
| ·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 ·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Hilbert-Huang 变换在锚杆检测中的应用 | 第36-57页 |
| ·HHT 概述 | 第36-38页 |
| ·瞬时频率的概念 | 第36-38页 |
| ·单分量信号和多分量信号 | 第38页 |
| ·Hilbert-Huang 变换 | 第38-43页 |
|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DM) | 第39页 |
| ·解析信号 | 第39-40页 |
| ·Hilbert 变换和Hilbert 谱 | 第40-43页 |
| ·小波分析 | 第43-45页 |
| ·小波基的选取 | 第43-44页 |
| ·小波的滤波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 ·HHT 方法 | 第45-47页 |
| ·小波方法 | 第47-51页 |
| ·长度估计 | 第51页 |
| ·实验设备介绍 | 第51-53页 |
| ·检测设备 | 第51-52页 |
| ·激发设备 | 第52-53页 |
| ·接收设备 | 第53页 |
| ·测试过程介绍 | 第53-56页 |
| ·试验结果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D-S 证据理论在锚杆检测中的应用 | 第57-66页 |
| ·信息融合技术概述 | 第57-58页 |
| ·D-S 证据理论概述 | 第58页 |
| ·D-S 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58-61页 |
| ·识别框架 | 第58-59页 |
| ·基本概率分配函数 | 第59-60页 |
| ·D-S 合并法则 | 第60页 |
| ·D-S 证据理论 | 第60-61页 |
| ·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