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越南篦齿苏铁(Cycas elongata)MADS-box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分析与内参基因筛选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1-23页
    1.1 被子植物花的起源第11-12页
    1.2 MADS-box基因与被子植物第12-14页
        1.2.1 基因简介第12页
        1.2.2 基因历史第12页
        1.2.3 基因结构与类型第12-13页
        1.2.4 基因生物功能第13-14页
    1.3 MADS-box基因与裸子植物第14-18页
    1.4 种子植物MADS-box基因系统发育概述第18-20页
    1.5 MADS-box基因花起源假设第20-21页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筛选第21-22页
    1.7 本研究目的意义第22-23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36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5页
        2.1.1 植物材料第23-24页
        2.1.2 试剂第24-25页
        2.1.3 仪器第25页
        2.1.4 分析软件第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36页
        2.2.1 转录组数据挖掘候选基因第25-26页
            2.2.1.1 本地CMD命令行Blastn、Blastx和Blastp分析第25-26页
            2.2.1.2 HHMER模型同源序列搜索第26页
            2.2.1.3 验证搜索结果第26页
        2.2.2 候选基因引物设计第26-27页
            2.2.2.1 普通PCR引物第26页
            2.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第26-27页
        2.2.3 总RNA提取第27页
        2.2.4 RNA纯度及完整性检测第27-28页
        2.2.5 反转录cDNA第一条链第28-29页
            2.2.5.1 基因组DNA去除反应第28页
            2.2.5.2 反转录反应第28-29页
        2.2.6 目标片段PCR扩增第29页
        2.2.7 PCR产物凝胶回收第29-30页
        2.2.8 载体克隆目的片段第30-32页
            2.2.8.1 配置LB培养基第30-31页
            2.2.8.2 连接第31页
            2.2.8.3 感受态细胞制备第31页
            2.2.8.4 转化第31-32页
        2.2.9 质粒抽提及测序第32页
        2.2.10 测序结果确认第32-33页
        2.2.11 内参基因荧光定量PCR第33页
        2.2.12 内参基因筛选第33-35页
            2.2.12.1 软件筛选最稳定内参基因第34-35页
            2.2.12.2 最稳定内参基因评估第35页
        2.2.13 构建MADS-box基因树第35页
        2.2.14 MADS-box基因荧光定量PCR第35-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56页
    3.1 转录组数据目标基因挖掘第36-38页
        3.1.1 MADSA-box基因第36-37页
        3.1.2 内参基因第37-38页
    3.2 越南篦齿苏铁总RNA提取第38-39页
    3.3 目标基因引物设计、克隆与序列确定第39-44页
        3.3.1 MADS-box基因第39-41页
        3.3.2 内参基因第41-44页
    3.4 MADS-box基因系统发育树构建第44-47页
    3.5 稳定内参基因筛选第47-53页
        3.5.1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和Ct值获取第47-48页
        3.5.2 软件分析内参基因稳定性第48-51页
        3.5.3 稳定内参基因评估第51-53页
    3.6 MADS-box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53-56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6-66页
    4.1 内参基因筛选第56-58页
        4.1.1 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第56-57页
        4.1.2 最佳内参基因个数第57-58页
        4.1.3 稳定内参基因评估第58页
    4.2 MADS-box基因第58-64页
        4.2.1 MIKCC型第58-63页
            4.2.1.1 AG、DEF/GLO、AGL6亚族第59-61页
            4.2.1.2 花起源分子机制第61-62页
            4.2.1.3 其他亚族第62-63页
        4.2.2 Type I型第63-64页
    4.3 结论第64-66页
致谢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附录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MO审核机制下国际海事公约在中国立法转化研究
下一篇:时谐磁场金属颗粒磁化特性及微流体油液检测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