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1-19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8-19页
一、法兰克福学派与霍耐特第19-27页
    (一)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转型历程第19-21页
        1、第一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主旨与成效第19-20页
        2、第二代思想家的理论转型与分歧第20页
        3、第三代理论家重构社会批判理论第20-21页
    (二)霍耐特是法兰克福学派新一代代表人物之一第21-22页
        1、学习阶段第21页
        2、任教阶段第21-22页
        3、担任所长阶段第22页
    (三)承认理论与社会批判理论第22-27页
        1、承认理论对第一代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与批判第22-24页
        2、承认理论对第二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吸收与发展第24-25页
        3、承认理论是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的新阶段第25-27页
二、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过程第27-36页
    (一)“承认”的历史第27-30页
        1、不同理论视域中的“承认”第27-28页
        2、“承认”的理论化阶段第28-29页
        3、“承认”的实践化阶段第29-30页
    (二)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思想渊源第30-32页
        1、霍耐特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再现第30-31页
        2、霍耐特对米德社会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第31页
        3、福柯的权力理论是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生长契机第31-32页
        4、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是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出发点第32页
        5、霍耐特对泰勒承认政治学的修正与完善第32页
    (三)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发展过程第32-34页
        1、《权力批判》: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萌芽第33页
        2、《完整性与蔑视》:霍耐特承认理论的雏形第33页
        3、《为承认而斗争》: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基本框架第33页
        4、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补充、修正与完善第33-34页
        5、建构承认理论的多元正义构想第34页
    (四)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诉求与目标第34-36页
        1、人的完整性是承认理论的基本诉求第34-35页
        2、人的“美好生活”是承认理论要实现的目标第35-36页
三、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关系结构第36-43页
    (一)承认理论的关系结构第36-39页
        1、爱第36-37页
        2、法律第37-38页
        3、团结第38-39页
    (二)爱、法律、团结三者之辩证关系第39-40页
        1、爱是基础第39页
        2、法律是保证第39页
        3、团结是主导第39-40页
        4、三者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第40页
    (三)承认模式“三分法”的理据第40-43页
        1、正义理论的建构第41页
        2、个人认同的完整第41页
        3、群体冲突的评判第41-43页
四、霍耐特承认理论中蔑视与承认是一对哲学范畴第43-48页
    (一)蔑视与承认的内涵第43-44页
        1、蔑视及其特征第43页
        2、承认及其特征第43-44页
    (二)蔑视与承认之辩证关系第44-46页
        1、相互联系第44-45页
        2、相互斗争第45-46页
    (三)研究这一对范畴的意义第46-48页
        1、理论意义第46页
        2、现实意义第46-48页
五、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基本特征第48-53页
    (一)论证目的的明确性第48-49页
        1、酝酿阶段以弥补社会批判理论的缺失为目的第48页
        2、提出阶段以树立社会批判理论新任务为目的第48-49页
        3、拓展阶段以赋予社会批判理论新特征为目的第49页
    (二)论证方式的多样性第49-51页
        1、承认理论提出期以结合人类学论证为主第49-50页
        2、承认理论建构期以结合社会心理学论证为主第50-51页
    (三)理论内容的统一性第51-53页
        1、坚持承认理论三分法的统一性第51页
        2、坚持继承规范性内涵的统一性第51-52页
        3、坚持“善的生活”目的论的统一性第52页
        4、坚持“规范剩余”概念阐述的统一性第52-53页
六、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意义及局限第53-59页
    (一)霍耐特承认理论的主要贡献第53-56页
        1、拓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领域第53页
        2、弥补了传统批判理论的社会性缺失第53-54页
        3、开辟了批判理论的新方向第54页
        4、丰富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研究领域第54-55页
        5、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第55-56页
    (二)理论家对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批评第56-59页
        1、使传统批判理论批判力度钝化第56页
        2、夸大了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第56-57页
        3、夸大了对话在社会中的作用第57页
        4、过于强化专家文化,忽视了个体成员的感受第57-59页
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霍建起电影的美学特征探究
下一篇:青年马克思的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