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中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农村劳动力 | 第17页 |
2.1.2 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17-18页 |
2.1.3 农村土地 | 第18页 |
2.1.4 农村土地流转 | 第18-19页 |
2.1.5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 第19-20页 |
2.2 研究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2.2.1 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1-22页 |
2.3 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互作用 | 第22-26页 |
2.3.1 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 | 第22-23页 |
2.3.2 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3-26页 |
3. 我国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3.1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26-30页 |
3.1.1 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规模 | 第26页 |
3.1.2 劳动力转移的形式 | 第26-27页 |
3.1.3 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 第27-28页 |
3.1.4 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 | 第28-29页 |
3.1.5 劳动力转移具有地域差异 | 第29页 |
3.1.6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 第29-30页 |
3.2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 第30-33页 |
3.2.1 土地流转的数量和规模 | 第30-31页 |
3.2.2 土地流转方式及类型 | 第31页 |
3.2.3 土地流转主体 | 第31-32页 |
3.2.4 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 | 第32页 |
3.2.5 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 第32-33页 |
4. 影响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分析 | 第33-42页 |
4.1 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土地利用效应 | 第33-34页 |
4.1.1 积极方面 | 第33页 |
4.1.2 消极方面 | 第33-34页 |
4.2 影响劳动力转移并制约农地流转的因素 | 第34-42页 |
4.2.1 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 第34-36页 |
4.2.2 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 第36-37页 |
4.2.3 市场建设不健全 | 第37-39页 |
4.2.4 政府行为不规范 | 第39-40页 |
4.2.5 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40-42页 |
5. 推动我国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与对策 | 第42-52页 |
5.1 完善配套制度 | 第42-44页 |
5.1.1 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 第42页 |
5.1.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第42-43页 |
5.1.3 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 | 第43-44页 |
5.2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 第44-46页 |
5.2.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 第44-45页 |
5.2.2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 第45-46页 |
5.3 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 第46-48页 |
5.3.1 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 | 第46页 |
5.3.2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 第46-48页 |
5.4 规范政府行为 | 第48-50页 |
5.4.1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 第48-49页 |
5.4.2 履行政府监管义务 | 第49-50页 |
5.5 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 | 第50-52页 |
5.5.1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 | 第50页 |
5.5.2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 第50-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页 |
6.2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