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泵论文--叶片式泵论文--离心泵论文

叶片水力非对称性低比速离心泵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低比转速离心泵的发展状况第12-13页
        1.2.2 离心泵能量特性研究第13-14页
        1.2.3 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与径向力特性研究第14-15页
        1.2.4 离心泵汽蚀特性研究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第18-28页
    2.1 CFD理论基础概述第18-19页
    2.2 基本结构及水力模型第19-20页
        2.2.1 基本结构第19页
        2.2.2 叶轮的水力模型第19-20页
        2.2.3 蜗壳的水力模型第20页
    2.3 偏心方案的提出以及方案的确定第20-21页
    2.4 三维造型及网格划分第21-24页
        2.4.1 三维流场建模第21-22页
        2.4.2 网格划分第22-24页
    2.5 数值计算方法第24-27页
        2.5.1 控制方程第24页
        2.5.2 湍流模型第24-25页
        2.5.3 边界条件第25页
        2.5.4 离散方法及离散格式第25页
        2.5.5 数值算法第25-26页
        2.5.6 收敛性判断第26页
        2.5.7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能量特性分析第28-37页
    3.1 内部流场分析第28-30页
    3.2 4 种方案下低比速离心泵性能预测第30-32页
    3.3 试验研究第32-35页
        3.3.1 试验方案第32-33页
        3.3.2 试验台布置第33页
        3.3.3 试验结果分析第33-35页
    3.4 性能预测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压力脉动特性与径向力特性分析第37-53页
    4.1 压力脉动概述第37-39页
        4.1.1 叶频倍频脉动的简介第37-38页
        4.1.2 压力脉动特征参数第38页
        4.1.3 压力脉动的分析方法第38-39页
    4.2 监测点位置和采样频率及时间的确定第39-41页
        4.2.1 监测点位置的确定第39页
        4.2.2 采样频率及采样时间的确定第39-41页
    4.3 低比转速离心泵非定常数值模拟第41-46页
        4.3.1 非定常计算边界条件第41页
        4.3.2 非定常计算静压分布第41-42页
        4.3.3 额定工况下偏心 0mm压力脉动时域和频域分析第42-43页
        4.3.4 额定工况下4种方案压力脉动时域和频域分析第43-44页
        4.3.5 不同工况下偏心 0mm压力脉动频域分析第44-46页
    4.4 压力脉动试验研究第46-48页
        4.4.1 压力脉动试验装置第46页
        4.4.2 压力脉动试验结果分析与对比第46-48页
    4.5 径向力分析第48-51页
        4.5.1 不同工况下偏心 0mm径向力分析第49-50页
        4.5.2 额定工况下4种方案径向力分析第50-51页
    4.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汽蚀特性分析第53-67页
    5.1 泵汽蚀概述第53-55页
        5.1.1 汽蚀发生的阶段和种类第53页
        5.1.2 离心泵汽蚀基本理论第53-55页
    5.2 定常汽蚀性能流场分析第55-61页
        5.2.1 泵内部流场分析第55-56页
        5.2.2 额定工况下偏心 0mm不同有效汽蚀余量时的空泡分布第56-58页
        5.2.3 额定工况下4种方案叶轮内部空泡分布第58-60页
        5.2.4 不同工况下偏心 0mm叶轮内部空泡分布第60-61页
    5.3 汽蚀性能预测第61-62页
    5.4 汽蚀试验研究第62-66页
        5.4.1 试验数据及试验结果第63-65页
        5.4.2 汽蚀性能预测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65-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70页
    6.1 总结第67-69页
    6.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及其亲本马强毒(L株)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以及弱毒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
下一篇:全射流喷头水滴分布特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