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石黑一雄家园意识的现代性--以《上海孤儿》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作者及作品简介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20页 |
1.2.1 《上海孤儿》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家园意识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家园意识:从故乡到家园的现代性变奏 | 第20-46页 |
2.1 家园意识的能指与所指 | 第21-31页 |
2.1.1 出生地与居住地的必要区隔 | 第22-23页 |
2.1.2 家园意识的三元能指划分 | 第23-29页 |
2.1.3 家园意识的构建框架 | 第29-31页 |
2.2 故乡:乡土、文化、精神家园的统一体 | 第31-36页 |
2.2.1 乡土家园:被唤醒的潜在情感承诺 | 第32-33页 |
2.2.2 文化家园:故乡场域编码的文化认同 | 第33-34页 |
2.2.3 精神家园:救赎式的怀乡体验 | 第34-36页 |
2.3 家园意识的现代性延伸 | 第36-46页 |
2.3.1 家园意识的现代性根源 | 第36-40页 |
2.3.2 移民作家的创作理念 | 第40-46页 |
第三章 班克斯的家园:失落—寻根—重构 | 第46-63页 |
3.1 缺场的乡土家园 | 第47-51页 |
3.1.1 格格不入的“他者” | 第47-49页 |
3.1.2 变异的“入乡随俗” | 第49-51页 |
3.2 文化家园的寻根之旅 | 第51-58页 |
3.2.1 上海寻根的必要性 | 第51-55页 |
3.2.2 重建英国与上海的关系 | 第55-58页 |
3.3 稳定精神家园的建构 | 第58-63页 |
3.3.1 和谐的精神体验 | 第58-60页 |
3.3.2 健康的杂合体 | 第60-63页 |
第四章 开放的现代家园意识 | 第63-91页 |
4.1 乡土家园固定意义的消解 | 第63-70页 |
4.1.1 怀旧情感隐含的背离 | 第63-65页 |
4.1.2 普遍的断裂性 | 第65-67页 |
4.1.3 价值的再定位 | 第67-70页 |
4.2 模糊的文化家园 | 第70-77页 |
4.2.1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悖论 | 第70-72页 |
4.2.2 构成性的文化家园 | 第72-74页 |
4.2.3 合理的反思性规划 | 第74-77页 |
4.3 重构精神家园的策略 | 第77-91页 |
4.3.1 主体精神与空间体验的对位 | 第78-82页 |
4.3.2 无限开放的第三空间 | 第82-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