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3-21页 |
2.1 睡眠与觉醒神经调节机制 | 第13页 |
2.2 导致日间过度嗜睡的疾病 | 第13-19页 |
2.2.1 OSAHS | 第14-15页 |
2.2.2 发作性睡病 | 第15-17页 |
2.2.3 特发性睡眠增多 | 第17页 |
2.2.4 Kleine-Levin综合征 | 第17-18页 |
2.2.5 其他 | 第18-19页 |
2.3 脑血流自动调节 | 第19-21页 |
2.3.1 定义 | 第19页 |
2.3.2 分类 | 第19页 |
2.3.3 机制 | 第19-20页 |
2.3.4 应用 | 第20-21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3.1.1 入组标准 | 第21页 |
3.1.2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3.1.3 分组 | 第21-22页 |
3.2 主要检查设备及方法 | 第22-24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24页 |
3.4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5-30页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第25页 |
4.2 Epworth睡眠评分(ESS) | 第25-26页 |
4.3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参数 | 第26-28页 |
4.3.1 相位差PD | 第26-27页 |
4.3.2 增益(Gain) | 第27-28页 |
4.4 发作性睡病治疗前后ESS、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参数 | 第28-30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0-35页 |
5.1 嗜睡组与脑血流自动调节 | 第30-31页 |
5.2 发作性睡病不伴RBD与脑血流调节 | 第31-32页 |
5.3 发作性睡病伴RBD与脑血流调节 | 第32-33页 |
5.4 发作性睡病治疗前后与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变化 | 第33-34页 |
5.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