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中国地理标志制度完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论文阐述的切入点和主要思路第10页
   ·国内外文献述评第10-14页
     ·国内外研究文献第10-12页
     ·国外研究文献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3-14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4-16页
第2章 地理标志概论第16-31页
   ·地理标志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第16-19页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9-22页
     ·国际法律框架的发展:1891-1994 年第19-20页
     ·TRIP 协定(1994):地理标志的共识第20-22页
   ·地理标志保护机构及保护模式介绍第22-31页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机构及其法律规范第23-24页
     ·中国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第24-28页
     ·国际通行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第28-31页
第3章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面临的问题第31-42页
   ·地理标志制度制约了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第31-35页
     ·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冲突第31-32页
     ·国家主动性和法律框架延伸受制于地理标志第32-35页
   ·中国地理标志双重保护导致困惑和冲突第35-40页
     ·商标法模式下地理标志在先注册是否影响质检总局模式下注册的效力第36-37页
     ·商标法模式的瑕疵不能证明质检总局模式的正当第37页
     ·质检总局模式对商标法模式下注册的最终影响不明晰第37-38页
     ·质检总局模式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化第38-40页
   ·地理标志产品监管缺失第40-41页
   ·地理标志保护力度不够第41页
   ·地理标志保护国际态度不明确第41-42页
第4章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问题成因第42-46页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2-46页
     ·地理标志立法缺位第42-43页
     ·双轨制的不利影响第43-44页
     ·地理标志产品缺乏有效监管或行业自律第44-45页
     ·地理标志保护意识淡薄第45-46页
第5章 地理标志制度完善建议第46-75页
   ·完善地理标志注册制度第46-59页
     ·注册性被动保护或者非注册性特别保护第46-47页
     ·能够注册为地理标志的名称范围第47-48页
     ·能注册为地理标志的产品类型第48-50页
     ·产品和原产地间联系及地域的描述第50-51页
     ·合格注册者的相关规定第51-52页
     ·地理标志注册的管理机构第52-54页
     ·申请的格式要求第54-55页
     ·注册程序第55-59页
   ·采用商标法模式保护地理标志第59-62页
     ·商标法模式能融合私有财产权和利益相关者第59-60页
     ·商标法模式通过激励利益相关者实现地理标志价值最大化第60-61页
     ·商标法模式能更好地完善中国的法律系统第61-62页
   ·采用地理标志和商标相结合应对当前国际市场挑战第62-72页
     ·地理标志与商标相结合是最佳选择第62-65页
     ·美国和澳大利亚诉欧盟农产品和食品地理标志及商标保护措施案启示第65-72页
   ·夯实中国地理标志发展基础第72-75页
     ·构建多元化的保护体系第72-74页
     ·大力发展中国的行业协会组织第74页
     ·树立地理标志发展战略第74-75页
结语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1 美国、欧盟和香港在WTO 框架下对地理标志的提议第80-81页
附录2 文中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登记离婚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