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不作为犯的归责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页
1“不作为犯归责”问题的概述第7-19页
    1.1“不作为犯归责”问题的渊源第8-10页
    1.2“不作为犯归责”的涵义第10-15页
        1.2.1“归责”的涵义第10-11页
        1.2.2“不作为犯罪”的涵义第11-14页
        1.2.3“不作为犯归责”的涵义第14-15页
    1.3“不作为犯归责”的特点第15-17页
        1.3.1“不作为犯归责”的前提性第15-16页
        1.3.2“不作为犯归责”的主观性第16页
        1.3.3“不作为犯归责”的隐形性第16-17页
        1.3.4“不作为犯归责”的依附性第17页
        1.3.5“不作为犯的归责”的不特定性第17页
    1.4“不作为犯归责”的研究对象第17-19页
        1.4.1“不作为犯归责”研究对象的概述第17-18页
        1.4.2“不作为犯归责”研究对象的涵义第18-19页
2 不作为犯之归责问题的争议及评析第19-24页
    2.1 关于不作为犯之归责问题的理论争议及评析第19-22页
        2.1.1 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否定说概述及其评析第19-20页
        2.1.2 准因果关系说概述及其评析第20页
        2.1.3 他行行为说和先行行为说概述及其评析第20-21页
        2.1.4 他因利用说和防果条件压抑说概述及其评析第21-22页
        2.1.5 本文观点第22页
    2.2 关于不作为犯之归责问题的认定争议及评析第22-24页
        2.2.1 作为义务违反说第22页
        2.2.2 防止可能性说第22-23页
        2.2.3 预期行为说第23页
        2.2.4 本文观点第23-24页
3 对不作为犯罪归责之原因力的反思性追问第24-28页
    3.1 不作为犯罪归责之原因力的理论概况第24-27页
        3.1.1 不作为犯罪归责之原因力的哲学基础第24-25页
        3.1.2 不作为犯罪归责之原因力的来源第25-27页
    3.2 不作为犯罪归责之原因力的分析第27-28页
    3.3 本文观点第28页
4 不作为犯罪归责体系之重构第28-43页
    4.1 不作为犯罪归责体系之重构的依据第29-36页
        4.1.1 哲学依据第29页
        4.1.2 立法依据第29-30页
        4.1.3 理论依据第30-36页
    4.2 不作为犯罪归责体系之重构的路径分析第36-40页
        4.2.1 不作为犯的实行行为第36-38页
        4.2.2 不作为犯的“条件关系”第38-39页
        4.2.3 危险结果的相当性第39-40页
    4.3 不作为犯罪归责体系之重构的案例列举第40-43页
        4.3.1 案情介绍第40-41页
        4.3.2 案情分析与不作为犯罪归责体系的判断标准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撒与基督:罗马书中“以撒被缚”的“文本间回声”
下一篇:炎症微环境在炎症性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