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1 数字空间表征的主要理论 | 第11-13页 |
1.1.1 心理数字线假说与三重编码模型 | 第11-12页 |
1.1.2 心理数字地图假说 | 第12页 |
1.1.3 双路径模型 | 第12页 |
1.1.4 极性编码理论 | 第12-13页 |
1.2 数字空间表征的研究范式 | 第13页 |
1.2.1 快速分类范式 | 第13页 |
1.2.2 探测刺激范式 | 第13页 |
1.2.3 数字线等分范式 | 第13页 |
1.3 数字空间表征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1.3.1 长期读写经验对数字空间表征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2 短时的数字空间联系对数字空间表征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3 儿童发育和数学能力发展对数字空间表征的影响 | 第15页 |
1.3.4 数字加工的背景对数字空间表征的影响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16-18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2.2.2 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第三部分 研究一:数字信息水平维度空间表征 | 第19-26页 |
3.1 实验1数字材料水平维度空间表征 | 第19-21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19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3.2 实验2顺序材料水平维度空间表征 | 第21-23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3.2.3 结果分析 | 第22-23页 |
3.3 实验3数量材料水平维度空间表征 | 第23-25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23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3.3.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3.4 讨论 | 第25-26页 |
第四部分 研究二:数字信息竖直维度空间表征 | 第26-34页 |
4.1 实验4数字材料竖直维度空间表征 | 第26-28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26页 |
4.1.2 方法 | 第26-27页 |
4.1.3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4.2 实验5顺序材料竖直维度空间表征 | 第28-30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28页 |
4.2.2 方法 | 第28-29页 |
4.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4.3 实验6数量材料竖直维度空间表征 | 第30-32页 |
4.3.1 实验目的 | 第30页 |
4.3.2 方法 | 第30-31页 |
4.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4.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五部分 研究三:数字信息前后维度空间表征 | 第34-41页 |
5.1 实验7数字材料竖直维度空间表征 | 第34-36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34页 |
5.1.2 方法 | 第34-35页 |
5.1.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5.2 实验8顺序材料前后维度空间表征 | 第36-37页 |
5.2.1 实验目的 | 第36页 |
5.2.2 方法 | 第36页 |
5.2.3 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5.3 实验9数量材料前后维度空间表征 | 第37-39页 |
5.3.1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5.3.2 方法 | 第37-38页 |
5.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5.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六部分 总讨论 | 第41-44页 |
6.1 数字材料、顺序材料、数量材料的三维空间表征 | 第41-42页 |
6.2 数量信息和顺序信息共同决定数字的空间表征形态 | 第42-43页 |
6.3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设想 | 第43-44页 |
第七部分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