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参数测定的仪器及技术论文

关于车内声品质贡献分析与改善的测试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6页
    1.2 文献回顾第16-28页
        1.2.1 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第17-19页
        1.2.2 车内声品质第19-23页
        1.2.3 吸声系数第23-26页
        1.2.4 消声器传声损失第26-27页
        1.2.5 小结第27-28页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工作第28-31页
第二章 微型商用车NVH实验第31-45页
    2.1 定置试验第31-37页
        2.1.1 测试环境第31页
        2.1.2 试验布置第31-33页
        2.1.3 测试与分析第33-37页
    2.2 匀速行驶试验第37-39页
        2.2.1 试验工况第37页
        2.2.2 测试环境第37页
        2.2.3 试验布置第37-38页
        2.2.4 测量与分析第38-39页
    2.3 加速行驶试验第39-43页
        2.3.1 试验工况第39-40页
        2.3.2 测试环境第40页
        2.3.3 试验布置第40页
        2.3.4 测量与分析第40-43页
    2.4 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微型商用车的声品质评价分析第45-57页
    3.1 车内噪声声品质客观评价试验第45-49页
        3.1.1 声品质客观评价参量第46页
        3.1.2 定置试验第46-47页
        3.1.3 匀速行驶试验第47-49页
    3.2 车内噪声主观评价试验第49-54页
    3.3 车内噪声声品质预测模型第54-56页
    3.4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噪声源的声品质贡献分析第57-71页
    4.1 传递路径分析(TPA)第58-60页
        4.1.1 传统TPA模型第58-59页
        4.1.2 传统TPA模型的限制第59-60页
    4.2 工作路径分析(OPA)第60-61页
    4.3 偏奇异值分解分析第61-62页
    4.4 声源特性分析第62-63页
    4.5 声源的拟合第63-64页
    4.6 声源的声品质贡献第64-69页
        4.6.1 响度和尖锐度第64-69页
        4.6.2 声品质贡献量定义第69页
    4.7 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声源贡献量分析的实验验证及应用第71-79页
    5.1 实验介绍和分析第71-75页
    5.2 车身面板对车内声品质贡献研究第75-78页
        5.2.1 车身面板声源辨识第75-77页
        5.2.2 车身面板对车内声品质的贡献分析第77-78页
    5.3 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吸声系数和传声损失现场环境测试方法研究第79-99页
    6.1 吸声系数第79-81页
        6.1.1 吸声材料及吸声机理第79-80页
        6.1.2 传统吸声材料测试方法第80-81页
    6.2 现场吸声系数现场测试方法第81-89页
        6.2.1 PU探头第81页
        6.2.2 自由场校准第81-82页
        6.2.3 镜面声源模型第82-83页
        6.2.4 实验步骤第83页
        6.2.5 实验分析第83-87页
        6.2.6 汽车内饰吸声系数测试第87-89页
    6.3 传声损失第89-98页
        6.3.1 传统测试方法第89-92页
        6.3.2 现场测试方法第92-98页
    6.4 小结第98-99页
第七章 微型商用车优化改进实施方案第99-109页
    7.1 白车身结构第99-102页
        7.1.1 白车身试验模态分析第99-102页
        7.1.2 车顶结构改进第102页
    7.2 阻尼材料优化布置第102-103页
    7.3 发动机悬置第103-105页
    7.4 吸声材料优化布置第105页
    7.5 优化改进的效果评价第105-107页
    7.6 小结第107-109页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第109-112页
    8.1 主要工作结论第109-110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10页
    8.3 工作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α晶状体蛋白外消旋化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威慑有效性研究:不同类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