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城市固体废物的现状与危害 | 第12-14页 |
1.1.1 城市固体废物的现状 | 第12-13页 |
1.1.2 城市固体废物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概述 | 第14-25页 |
1.2.1 土地填埋法 | 第15页 |
1.2.2 堆肥化方法 | 第15-16页 |
1.2.3 热化学处理技术 | 第16-22页 |
1.2.4 垃圾中无机成分的无害化处置方法 | 第22-25页 |
1.3 气化熔融处理技术 | 第25-26页 |
1.4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26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6-32页 |
第二章 城市垃圾气化熔融处理技术进展 | 第32-56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垃圾焚烧灰渣熔融处理技术 | 第33-41页 |
2.2.1 灰渣熔融炉分类 | 第33-38页 |
2.2.2 国内外垃圾焚烧灰渣熔融处理研究进展 | 第38-41页 |
2.3 MSW气化熔融处理技术 | 第41-50页 |
2.3.1 MSW单独气化工艺的简介 | 第42-44页 |
2.3.2 国内外气化熔融技术发展和现状 | 第44-48页 |
2.3.3 气化熔融处理技术特点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6页 |
第三章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机理与吸热量理论研究 | 第56-76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热分析实验 | 第57-60页 |
3.2.1 热分析方法 | 第57-59页 |
3.2.2 样品制备 | 第59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3.3 飞灰熔融反应机理 | 第60-64页 |
3.3.1 飞灰熔融反应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3.3.2 各种因素对飞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61-64页 |
3.4 熔融吸热量预测模型 | 第64-68页 |
3.4.1 飞灰熔融吸热量的测定 | 第64-65页 |
3.4.2 熔融吸热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3.4.3 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 第66-67页 |
3.4.4 工程应用设想 | 第67-68页 |
3.5 气化熔融处理垃圾的临界热值计算 | 第68-72页 |
3.5.1 气化熔融临界热值的热力学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3.5.2 城市垃圾的经典成分分布及反应化学计量方程 | 第70-71页 |
3.5.3 结果讨论-水分、灰分和空气预热对临界热值的影响 | 第71-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6页 |
第四章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动力学研究 | 第76-86页 |
4.1 引言 | 第76页 |
4.2 熔融动力学理论依据 | 第76-78页 |
4.3 飞灰熔融反应机制的判定 | 第78-80页 |
4.4 动力学参数的求取与讨论 | 第80-82页 |
4.4.1 动力学参数的求取 | 第80-81页 |
4.4.2 各种因素对熔融动力学的影响 | 第81-82页 |
4.4.3 动力学补偿效应 | 第82页 |
4.5 飞灰熔融过程模拟 | 第82-83页 |
4.6 讨论与分析 | 第83-8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特性实验研究 | 第86-106页 |
5.1 引言 | 第86-87页 |
5.2 实验飞灰性质 | 第87-90页 |
5.2.1 飞灰的化学组成 | 第87-89页 |
5.2.2 灰熔点分析 | 第89-90页 |
5.2.3 添加剂对灰熔点的影响 | 第90页 |
5.3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90-92页 |
5.3.1 灰渣熔融实验装置 | 第90页 |
5.3.2 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5.4 飞灰熔融减容性实验研究 | 第92-93页 |
5.5 灰渣孔隙结构特性 | 第93-95页 |
5.6 垃圾焚烧飞灰熔渣XRD晶相分析 | 第95-98页 |
5.6.1 温度对熔渣晶相结构的影响 | 第97页 |
5.6.2 冷却方式对熔渣晶相结构的影响 | 第97页 |
5.6.3 氧化钙添加剂对熔渣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97-98页 |
5.7 熔渣热力学特性分析 | 第98-102页 |
5.7.1 实验方法与实验物料 | 第98-99页 |
5.7.2 熔渣的玻璃转变温度 | 第99-100页 |
5.7.3 熔渣的结晶动力学 | 第100-101页 |
5.7.4 熔融温度对熔渣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01页 |
5.7.5 成分对熔渣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2-106页 |
第六章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过程二恶英分解过程实验研究 | 第106-122页 |
6.1 引言 | 第106-107页 |
6.2 二恶英的性质 | 第107-109页 |
6.2.1 二恶英的理化性质 | 第107页 |
6.2.2 二恶英的危害 | 第107页 |
6.2.3 二恶英的毒性计算方法 | 第107-109页 |
6.2.4 二恶英的排放标准 | 第109页 |
6.3 二恶英的分析方法 | 第109-111页 |
6.3.1 样品的制备 | 第109-110页 |
6.3.2 样品的预处理 | 第110-111页 |
6.3.3 二恶英的分析方法 | 第111页 |
6.4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过程二恶英分解特性实验研究 | 第111-116页 |
6.4.1 飞灰中的二恶英含量 | 第111-113页 |
6.4.2 熔融处理后熔渣与气相产物中二恶英的分布 | 第113页 |
6.4.3 熔融温度对熔融过程二恶英分解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4.4 熔融时间对熔融过程二恶英分解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4.5 熔融气氛对二恶英分解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5 添加剂对熔融过程二恶英分解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6.5.1 CaO添加剂对熔融过程二恶英分解特性的影响 | 第116页 |
6.5.2 LC对飞灰熔融过程二恶英分解特性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七章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过程重金属的迁移特性实验研究 | 第122-140页 |
7.1 引言 | 第122-123页 |
7.2 重金属分析方法 | 第123-125页 |
7.3 飞灰熔融过程熔渣中重金属分布特性 | 第125-131页 |
7.3.1 温度对重金属固化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7.3.2 熔融气氛对重金属固化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7.3.3 熔融时间对重金属固化的影响 | 第128页 |
7.3.4 冷却方式对重金属固化特性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7.3.5 CaO与SiO_2对熔融过程重金属固化特性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7.4 LC添加剂对重金属固化效果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7.4.1 LC添加剂对重金属固化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7.4.2 时间对LC作用的影响 | 第132页 |
7.4.3 LC在不同温度下的作用 | 第132-133页 |
7.5 熔融过程重金属在气固的分布 | 第133-13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7-140页 |
第八章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过程重金属污染效果评价 | 第140-151页 |
8.1 引言 | 第140-141页 |
8.2 废物污染物浸出机理研究 | 第141-142页 |
8.3 垃圾焚烧飞灰与熔渣浸出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142页 |
8.4 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 第142-149页 |
8.4.1 熔融过程重金属稳定化评价的意义 | 第142-144页 |
8.4.2 熔融处理重金属污染控制效果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44-147页 |
8.4.3 重金属污染控制效果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147-149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51-157页 |
9.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51-155页 |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5-156页 |
9.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56-157页 |
附录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