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法院论文

反规避执行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1页
第1章 规避执行概述第11-18页
    1.1 规避执行的含义第11-12页
    1.2 规避执行的特征第12-13页
        1.2.1 被执行人在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不履行第12页
        1.2.2 规避执行的方式愈加多样化、隐蔽化、间接化第12-13页
        1.2.3 规避执行的目的是逃避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第13页
        1.2.4 规避执行结果是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影响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第13页
    1.3 规避执行行为的性质第13-14页
    1.4 规避执行的主要表现形式第14-18页
        1.4.1 被执行人采取躲避的方式规避执行第14-15页
        1.4.2 采取隐匿执行财产的方式规避执行第15-16页
        1.4.3 利用特殊身份规避执行第16页
        1.4.4 通过高消费规避执行第16页
        1.4.5 通过执行异议、执行和解程序规避执行第16-17页
        1.4.6 利用强制执行豁免理由规避执行第17页
        1.4.7 利用投诉、上访等不正当手段规避执行第17-18页
第2章 规避执行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第18-23页
    2.1 规避执行产生的原因第18-21页
        2.1.1 法律体系的缺陷第18-20页
        2.1.2 社会体系的缺陷第20-21页
        2.1.3 当事人层面的原因第21页
    2.2 规避执行的危害第21-23页
        2.2.1 降低了司法公信力和法律权威第21-22页
        2.2.2 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第22页
        2.2.3 降低了司法效率,增加司法运行成本第22页
        2.2.4 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第22-23页
第3章 反规避执行制度设计第23-39页
    3.1 完善民事执行财产调查制度第23-27页
        3.1.1 我国民事执行财产调查制度的现状第24-26页
        3.1.2 完善我国民事执行财产调查制度的建议第26-27页
    3.2 完善协助执行制度第27-29页
    3.3 追加、变更当事人制度第29-30页
    3.4 完善执行威慑机制第30-37页
        3.4.1 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保全执行财产第31-32页
        3.4.2 公告执行制度第32-33页
        3.4.3 悬赏执行举报制度第33-34页
        3.4.4 完善民事执行强制措施第34-37页
    3.5 强化对执行异议和执行复议的审查力度第37-38页
        3.5.1 对异议事由进行更细致的规定第37-38页
        3.5.2 完善执行异议和复议的审查程序第38页
    3.6 制定强制执行法,为执行提供法律后盾第38-39页
第4章 反规避执行工作中的权利救济第39-42页
    4.1 完善反规避执行制度与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之间的衔接第39页
    4.2 注意保护追加、变更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39-40页
    4.3 完善执行豁免制度,保障被执行人基本生存条件第40页
    4.4 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第40-42页
第5章 反规避执行制度的综合构建第42-44页
    5.1 加强司法宣传,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第42页
    5.2 提高执行工作人员的素质第42-43页
    5.3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43-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磁致伸缩—压电复合传感器的非线性磁电响应特性
下一篇: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组热管理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