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3-21页 |
1 芫菁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 第13-14页 |
1.1 芫菁的分类地位 | 第13页 |
1.2 分布 | 第13-14页 |
2 触角的研究 | 第14-15页 |
3 芫菁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4 芫菁的饲养 | 第16-17页 |
5 斑蝥素的功能及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6 分子方面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分类记述 | 第21-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1.1 研究材料 | 第22-23页 |
1.1.1 标本来源 | 第22页 |
1.1.2 实验用设备仪器和试剂 | 第22-23页 |
1.1.3 标本保存 | 第2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2.1 标本采集与整理 | 第23页 |
1.2.2 成体大小测量与图像采集 | 第23页 |
1.2.3 解剖和绘图 | 第23-24页 |
1.2.4 分类鉴定 | 第24页 |
2 分类特征及术语 | 第24-32页 |
2.1 体形、体色及毛被 | 第24-25页 |
2.2 体躯量度 | 第25页 |
2.3 体躯结构及常用的分类特征 | 第25-32页 |
2.3.1 头部(Head) | 第25-26页 |
2.3.2 胸部(Thorax) | 第26-29页 |
2.3.3 腹部(Abdomen) | 第29-32页 |
2.4 形态概述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69页 |
3.1 豆芫菁族Epicautini Denier, 1935 | 第34-59页 |
3.1.1 豆芫菁属概述 | 第34-56页 |
(1)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 1913 | 第34-38页 |
(2)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 1952 | 第38-39页 |
(3)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 1873 | 第39-41页 |
(4)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 1880 | 第41-42页 |
(5)红头纹豆芫菁Epicauta erythrocephala Pallas,1776 | 第42-44页 |
(6)毛胫豆芫菁Epicauta tibialis Waterhouse, 1871 | 第44-45页 |
(7)疑豆芫菁Epicauta dubia Fabricius,1781 | 第45-47页 |
(8)钩刺豆芫菁Epicauta curvispina Kaszab, 1952 | 第47-48页 |
(9)西伯利亚豆芫菁Epicauta sibirica Pallas,1777 | 第48-50页 |
(10)红头豆芫菁Epicauta ruficeps Illiger, 1880 | 第50-53页 |
(11)宽纹豆芫菁Epicauta waterhousei Haag-Rutenberg, 1880(贵州新纪录种) | 第53-56页 |
3.1.2 齿爪芫菁属概述 | 第56-59页 |
(1)灰边齿爪芫菁Denierella serrata Kaszab, 1952 | 第56-59页 |
3.2 斑芫菁族Mylabrini Laporte, 1840 | 第59-68页 |
3.2.1 沟芫菁属概述 | 第59-68页 |
(1)大斑沟芫菁指名亚种Hycleus phaleratus phaleratus(Pallas, 1781) | 第59-63页 |
(2)眼斑沟芫菁Hycleus cichorii(Linnaeus, 1758) | 第63-66页 |
(3)短突沟芫菁Hycleus breviprocessus sp. nov.(新种) | 第66-68页 |
3.3 芫菁族Meloini Gyllenhal, 1810 | 第68-69页 |
3.3.1 短翅芫菁属概述 | 第68-69页 |
(1)心胸短翅芫菁Meloe(Meloe)subcordicollis Fairmaire, 1887 | 第68-6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9-70页 |
第三章 比较形态学研究 | 第70-109页 |
1 芫菁的形态比较研究 | 第71-81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71页 |
1.1.1 研究材料 | 第71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71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1页 |
1.2.1 外部形态特征对比 | 第71-77页 |
1.2.2 阳茎基形状对比 | 第77-78页 |
1.2.3 阳茎形状对比 | 第78-79页 |
1.2.4 产卵瓣形状对比 | 第79-81页 |
2 部分种类触角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 第81-10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2.1.1 研究材料 | 第81页 |
(1)供试虫源 | 第81页 |
(2)实验用设备仪器和试剂 | 第81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81-8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82-107页 |
2.2.1 扁角豆芫菁E. impressicornis异型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82-88页 |
2.2.2 毛角豆芫菁E. hirticornis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88-93页 |
2.2.3 灰边齿爪芫菁D. serrata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93-98页 |
2.2.4 大斑沟芫菁指名亚种H. phaleratus phaleratus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98-103页 |
2.2.5 眼斑沟芫菁H. cichorii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103-107页 |
2.2.6 以上芫菁种类触角的显微结构比较分析 | 第107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107-109页 |
第四章 分子鉴定研究 | 第109-1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6页 |
1.1 研究材料 | 第109-111页 |
1.1.1 供试虫源 | 第109-110页 |
1.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10页 |
1.1.3 实验试剂 | 第110-11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11-116页 |
1.2.1 总DNA提取 | 第111-114页 |
1.2.2 DNA条形码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114-1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8页 |
2.1 基因组总DNA提取结果与分析 | 第116页 |
2.2 序列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1页 |
2.2.1 基于线粒体基因CO I、16S rDNA和核基因 28S rDNA、ITS 2 共4个基因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116-118页 |
2.2.2 线粒体基因CO I、16S rDNA和核基因 28S rDNA、ITS 2 共4个序列组成成分分析 | 第118-121页 |
2.2.3 适于芫菁分子鉴定的分子鉴定序列选取 | 第121页 |
2.3 ITS 2 作为芫菁分子鉴定进行种内序列分析 | 第121-123页 |
2.3.1 研究材料 | 第121-122页 |
2.3.2 序列分析 | 第122-123页 |
2.4 基于ITS 2 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3-128页 |
2.4.1 系统发育信号检测及分析 | 第123-124页 |
2.4.2 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 | 第124页 |
2.4.3 基于ITS 2 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124-12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30-139页 |
1 结论 | 第130-132页 |
1.1 分类记述 | 第130页 |
1.2 芫菁形态比较研究 | 第130-131页 |
1.3 分子鉴定研究 | 第131-132页 |
2 讨论 | 第132-135页 |
2.1 形态分类 | 第132-134页 |
2.2 分子鉴定 | 第134-135页 |
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35页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135页 |
5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135-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7页 |
附录I | 第147-149页 |
附录II | 第149-153页 |
附录III | 第153-154页 |
附录IV | 第154-155页 |